赣水苍茫闽山碧

——读毛泽东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书法作品)刘路永 书

张佑周

1931年5月16日至31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战术,从江西吉安开打,取得白云山地区第一场胜仗后,向东横扫,连打五个胜仗,一直打到江西、福建两省交界处的建宁县城,前后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战后的夏日,毛泽东以无比兴奋的心情、无比高昂的斗志和无比高超的艺术手法,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是继《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之后,毛泽东所写的又一首与闽有关的词,也是毛泽东为数不多的直接描写其亲自指挥、亲身参加的战斗场景的词。

词的上阙描写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诱敌深入,“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打赢反“围剿”的第一场胜仗。1931年5月16日,毛泽东获悉据守富田地区的敌军第5路军在红军引诱下,正分两路向东周地区进犯,立即命令早已在江西吉安县东南方与泰和、兴国交界处的白云山地区设下的伏兵,先对由富田(吉安县城东南90里)向东固(吉安县城东南120里)地区前进之敌国民党军第47师和第28师一个旅发起突然猛烈攻击,历经一昼夜激战,将敌人大部歼灭。

这场战斗是毛泽东指挥的一个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消灭敌人的优秀战例。战前,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总前委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分析,认为敌第5路军虽是“围剿”的主力,但其来自北方,不习南方作战是其最大弱点,红军较有把握集中兵力将其打败。而且,更重要的是,打垮该军后,红军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处扩大根据地,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

毛泽东知彼知己,于是大胆决定先打敌第5路军,指挥部署红军先将敌人引诱至白云山区,自己的部队则埋伏在白云山上,待行进的敌人进入红军的包围圈后,隐蔽在山上的红军将士则像飞将军那样从天而降,两翼包抄,狠狠打击山下的敌人,取得将敌第28师和敌第47师一个旅大部歼灭的重大胜利。当夜红军便进占富田。17日,各路红军在富田胜利会合。

词的下阙写毛泽东、朱德指挥首战告捷的红军大踏步向东,横扫参与围剿红军的各路敌军。半个月时间里,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从赣江流域的富田地区向东大踏步挺进。5月19日在吉水白沙歼灭国民党军第43师一个旅和第47师另一个旅大部,赢得第二次反“围剿”第二个胜仗。5月22日,红军在古水八都镇中村歼灭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27师先头部队一个旅大部,取得第二次反“围剿”中第三个胜仗。5月23日,红军东进至宁都东韶的南团后,中央苏区中央局决定重组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26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临时总前委会议,决定集中兵力进攻国民党军第6路军三个师集中驻守的广昌。5月27日,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红军夺取了广昌县城,歼灭国民党军第6路军第5师一部,赢得第二次反“围剿”第四个胜仗。5月2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临时总前委会议,根据国民党军第6路军三个师已向南丰退却的情况,决定集中兵力攻打驻守福建建宁县城的国民党军第56师。5月31日,红三军团在红12军的配合下,出敌不意,突然袭击建宁城,歼灭国民党军第56师3个多团,夺取建宁城,缴获大批西药和其他军用物资,赢得第二次反“围剿”第五个胜仗。

这首词虽然通篇描述战斗,但却充满毛泽东诗词所固有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像其指挥的战斗一样,纵横驰骋,气势恢宏。词从战斗打响写起,以“云欲立”“枯木朽枝齐努力”比喻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以及反“围剿”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飞将军自重霄入”,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整首词虽然写战争场景,却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艺术手法何其高超!

这次反“围剿”历时15天,经过5次激烈战斗,行军700里,平均每天近50里。蒋介石集中20万兵力,“以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缓进为要旨”,采取所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以主力分进合击,相互策应,企图消灭红一方面军,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则指挥红军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避敌锋芒,各个击破。寻找敌军在行进中暴露出来的弱点,抓住有利战机,利用有利地形,狠狠打击敌人,终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将茫茫赣水抛之身后七百里外,进入碧绿的闽山之中,蒋介石“嗟何及”,也许还为之暗暗哭泣。

这首词还透露出诗人毛泽东对曾经生活战斗过多年、踏遍千山万水的闽西大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哪怕在战争环境中,诗人也念念不忘闽山碧绿,令人神往,即使战斗行军七百里,历尽千难万险,才能到达,也是值得前往的。而赣水那边,则是苍茫一片,那么的令人迷茫,离开了也不觉惋惜,不值得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