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漫步龙岩城,文化底蕴深!”
龙岩采茶灯文化是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瑰宝,也是新罗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融媒体记者 郭亦斌 章宸睿 摄
■融媒体记者 段勇彬
16—18日,在龙津湖举办的“龙岩迎龙年”闽粤赣客家非遗美食交流活动子活动非遗年货大集中,食品类、表演类、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为这场中心城区的“人间烟火”赋予了更多文化气息。“我们带来的龙岩采茶灯、山歌戏等,每场都很多人看!”龙岩山歌戏传习中心主任谢旺兴说。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龙”命名的地级市,龙岩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郁。“漫步龙岩城,文化底蕴深”,成为记者采访中不少市民说的一句口头禅,也是他们愿意住在龙岩的原因之一。
底蕴,镌刻在城市的名字中。龙岩因何得名?因中心城区翠屏山的龙岩洞。“爸爸小时候常来,现在建了这么大一个公园,他说更漂亮,更吸引人。”市民刘永伟说,“龙岩洞内发现的青黄龙纹、史前古人类活动遗迹、摩崖题刻等,更给城市增加了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有朋友来的话,一定要带他来这里。”
底蕴,回响在历史的沧海桑田。在西宫巷采访时,来自漳州龙海的黄俊溪让记者感受到了不同城市间的文化共鸣:“龙岩的同学说他也算闽南人,今天带我来这条巷子,我就明白了,我们都追祀闽南文化的开拓者、‘开漳圣王’陈元光。这里还有不少华侨留下的楼房,以前有很多人漂洋过海,跟我们那一样。”
底蕴,深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次年货大集集中展示的非遗产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年味。”市民乔新寨的一番话,道出了文化与百姓生活的紧密相连。这种紧密反映在舌尖上,也体现在视听上。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该中心开展“周周有戏”“闽西汉剧进校园”等演出共计136场,不少市民都觉得闽西汉剧、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等文化盛宴丰富了精神世界。
底蕴,让历史与现代的接驳更精彩。中央苏区金融街·恋城1908文创街区、闽西工农银行旧址、中西合璧的南洋骑楼特色建筑,重现了“闽西红色金融·老龙岩风情”,去年该街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这条街用现代的旅游商业元素将龙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华侨文化融于一体,晚上来走一走,累了就在六角亭或天台秘境坐看人来人往,很是不错!”市民詹宇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