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司法局创新“三小”法律服务工作模式

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长汀司法工作人员到新桥镇开展法律咨询志愿服务活动。

长汀县司法局组织人员到汀州镇龙潭公园开展“法律援助惠民生”志愿服务活动。

融媒体记者 赖容 通讯员 曾盛 李婧

遗产如何继承?打官司请不起律师怎么办?与邻居有纠纷如何处理妥当......现今,在长汀县,群众遇到类似问题,往往都会想到,去找司法部门帮忙解决。

近年来,长汀县司法局聚焦办好“民生实事”,创新“三小”法律服务工作模式,将新时代“148”公共法律服务向村(居)延伸、融入基层治理、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米”,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

搭好小阵地 让法治触角伸下去

针对群众的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长汀县司法局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阵地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以18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307个村(居)法律服务工作点为前沿阵地,对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通维权绿色快捷通道,为群众提供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有效发挥了“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作用,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在身边、零距离。

充分利用1条12348法律服务热线、319个法律服务微信群、“常‘汀’说法”普法专栏、创新推出“互联网+公证”服务、打造“零接触”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等,通过向群众发布公共法律服务信息、线上解答群众问题、公证事项办理、推送典型案例等,及时为群众提供“掌上法律服务”,让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深入挖掘长汀地域特色文化,强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客家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机融合,开辟濯田镇寨头村“‘蔗’里夜谈法治长廊”、成立三洲司法所“生态枫桥调解工作室”、开设河田镇“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诊所”等一批特色法治“小阵地”,全力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切实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组建小分队 让党员干部沉下去

长汀县司法局积极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到一线,以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有效化为抓手,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

该局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上,选定5名党员干部组成“小分队”,常态化“身入”基层、“心入”基层。小分队以念好“讲、听、干”三字经为主线,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家中,采取“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收集群众“微心愿”、摸清群众“小问题”,用法用理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实事办好,把小事办实。

坚持开展一月一主题普法宣传活动,组成“八五”普法小分队、绿汀“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小分队、文艺普法小分队等,走上街头、深入村组,重点解决群众生活细微处的法律问题。小分队自编自导自演法治节目、发放宣传资料、解释法律条文、以案现身说法等,以多种普法形式让群众听有所知、学有所获。

该局还以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为核心,吸纳律师、法律顾问、民警、调解员组建法律咨询专家“小分队”。采取村委“坐诊”、上门“接诊”和微信群“预诊”的方式,当好政策宣讲员、纠纷调解员、法律咨询员、案件代理员,将法治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助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法治化,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出台小举措 让法治新风吹下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长汀县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服务理念,为基层提供热心、贴心、便民的服务,推动法律服务工作落地生根。

推出由政府购买不动产继承转移登记公证服务和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及时梳理、调整和公布司法局权责事项清单,完善公证处、法援中心、律师事务所、基层法服所办事指南,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和证明材料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证明负担。同时推广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加班服务、邮寄服务等模式,最大限度缩短群众办事时间。

该局还紧扣“工业发展年”活动主题,常态化开展“百所联百会”和“法治体检”活动,开通涉企、涉重点项目公证办理绿色通道,主动走进企业和重点项目。为回应群众更多的解纷需求,该局积极传承和发展“枫桥经验”,先后创新推出多元化解“五步工作法”“调解三字经”“调解+组合拳”“多元调解+行政复议执行”“庭所共建机制”等一批典型先进经验举措,用心用情用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