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学子重游淇澳园


图为当年学子兴致勃勃参观淇澳园。

刘友和 文/图

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与广东省蕉岭县广福镇九栋村毗邻。岩前镇灵岩村有座淇澳园,占地面积5230平方米,建筑面积3735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这是一座园林式书院,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有“参化堂”“关帝楼”等建筑,计100多个房间。

据史料记载:1958年11月,在淇澳园创办了福建省武平县师范学校。起初,学生共164人,其中女生10人。生源大多是农业中学的在校生,个别是小学生或社会青年,经审查合格后被保送而来。凭户口证明、粮油转移证办理“农转非”手续。培养目标是初师,学制有一年、二年、三年。学生分为甲乙丙3个班。教职工共10人,其中教师7人。1959年7月,一年“初速班”36人取得了毕业证书。1959年下半年,教职工增加到12人,学生共167人。1960年2月幼师班开学。1961年6月,武平师范停办。

2020年12月,淇澳园入选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启动维修工程。

2023年11月初,一群当年在这里读书的老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纷纷找到当年熟悉的风物,唤起许多美好的记忆。

“在西面,那一大片荒地原是菜地,但白蚁多,要石灰消杀。”

“在南面,一条小溪还在静静地自东向西流淌。一日早晨洗漱时,我们发现,许多鱼翻白漂流而下,原来是有人在天亮前用“鱼藤”(一种具毒性的植物)毒鱼。左岸的那些竹木依然蓊蓊郁郁,只是没有了那台供水的水车和通往对面村庄的那座木桥。中间,以前没有围墙,现在看到的原是一间平房的外侧墙脚;右边,荒地原是一口鱼塘,但一度没有养鱼。”

“东面,学校正大门前面的荒地,原是一个操场,也是学生集中的地方。”

“北面,荒坡是我们亲手修建的黄泥运动场。”

老人叽叽喳喳,指指点点,兴奋异常。

从西门进入,在关帝楼等处,有教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楼梯、门窗、地板、墙壁、天花板、石柱、木柱、雕花板等,是否原样?是否拆损?他们一一察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通往运动场的后门外,1960级幼师班的童女士说,有一次,她就躲在那里偷偷哭泣,毕竟才十几岁,独自从中赤公社走山路来上学太累了。从下坝来的刘维锦也说起一次偷回家的经历,因为1958年那一级,下坝公社只有他和一个外村的女生。要天黑前赶到学校,便大清早出发,独自走山路,经过石营、平沿、育平、澄邦等村庄,一路人烟稀少,时刻提心吊胆,还要提防野兽、毒蛇、黄蜂和歹徒的袭扰。况且,当年他的父亲已故,长兄在武平一中读书,母亲在家孤苦伶仃,让他牵肠挂肚。

在参化堂,当年的学生林宝昌说,1958年报到前,那里关过牛羊的房间有好几个,他曾亲手清理牛粪,冲洗地板,擦洗墙壁,用喷雾器喷洒农药消毒。还生动地比划着给汽灯充气的动作,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电灯。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学校设备极其简陋,师资薄弱。但政府给每个学生每月配发了粮额45斤、油额0.3斤、现金9元,并要求学生到青山子煤矿挑煤回来,食油、蔬菜等开支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况且,常有扫盲等政治任务,有时要下村或跨乡镇参加“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等活动。

据1959年12月12日的一份三个月工作情况总结材料记述,“经过五天五夜奋战,打谷35800斤,割禾262.8亩,冬种105.5亩,宣传13次,受教育的1300多人,修公路700公尺(米),运公粮3100斤。”

据1960年1月21日的一份学期总结材料记述,“自办农场一所,从10月份开始蔬菜生产已达到自给,副业生产也大大发展,养有毛猪12头、兔52只、鸡15只、鱼1000多尾。组织青年打锰矿16万斤,支援了国家工业建设。”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鼓足干劲,取得了‘思想、读书、劳动’三大丰收”,读书读报蔚然成风,“全校80%的青年人订报一份,全校订报一百多份”,有多人次获“五好学生”“三好学生”“勤工俭学积极分子”等称号。在1960年3月,校团总支已有团员69人。

武平师范学校,在淇澳园办学四年间,共输送了200多名小学或幼儿教师,为武平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