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背,别样的精神向度


温文茂

田背,一个朴实的地名。这个名字特别有画面感——田前有溪,田背有屋,屋里有人,屋后有山,有人有田有山有水,才被人称作村庄。

中都镇田背村这一中国传统村落,我不止一次地走进它,除了山水田园,我领悟到它耐人寻味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向度。

一座云霄阁,自明代耸立在村中溪畔,耸立起村民朴素的信奉,耸立起登阁眺远的诗境,也耸立起一个村子的知名度。

一片同庚榕,繁茂苍翠地依偎在云霄阁旁。同龄同种一棵榕,手足情深心相通,多年延续,植榕成林。这是全国少有的植树创意和暖心表达。

一座宏文馆,与云霄阁遥相呼应,这里曾经传出琅琅书声。如今设为“开国将军刘振球纪念馆”,后人在这里阅读一段红色的峥嵘岁月、一位军人的家国情怀。

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奉旨而建,勒石而铭,镌刻着先贤的美德。青石不语,却昭示着荣光与褒扬,启迪着时人与后人。

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安居于村子的不同方位,且大都保存完好或是修旧如旧,留存着岁月的痕迹,实在难能可贵。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自己独特的名号。正训堂、守愚堂、立本堂、致和堂、耕沁堂、藜光堂、务实堂、和睦堂、重熙堂、发轫堂、棲凤楼、谦益楼、郎官第、大夫第......这些名称或刻石于门楣,或刻匾于厅堂,真可谓字字生辉、堂堂焕彩。这些名号或崇德尚仁,或正人正心,或为人处世,体现了主人妥妥的“三观”,彰显着满满的正能量。

一座石拱桥,曰“永济桥”,凝聚着村民的善举。

一座路边亭,曰“怀远亭”,缅怀着先贤的厚德。

列举的这些旧时物象,可以看作田背那厚实的历史背影。在过往的岁月里,不论耕作读书,还是创业做人,田背人都以一种惟志惟勤、向上向善的姿态,过着平实而美好的日子,即使物质匮乏,但是精神丰盈。

当下的田背,村民们用智慧和汗水给村庄镀上了新时代特有的亮色,衣食住行都有了质的跃升。但田背人始终把传统的气质传承着,把精神的特质弘扬着。

一部沉甸甸的《田背风采》,是继新时期全省第一本村志《田背村志》之后出版的一部诗文集,且大都出自田背人的笔下,或咏叹景观,或探究源流,或点赞骄子,或怀想老屋,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一个吉爱敬老奖学基金会,慷慨捐资不留名,每年颁发不消停。这是田背村社会风尚的一个缩影。这不,重阳节前一天的这次文学采风活动,正赶上村里“田背村老年节座谈会暨吉爱敬老奖学颁发大会”,礼堂里飞扬着一片欢声笑语。

一位京城工作的外出乡贤,每次回到田背老家,都忙不迭地拍照,这正是源于对乡土深深的爱,即便他走遍名山大川、饱览世间繁华,他依然渴望用镜头把村子里点点滴滴的美好摄入心头,乐此不疲地把美图频频向外推送。

徜徉于田背的历史纵深和时代现实,我体悟到它不一样的精神向度,古旧与新潮的交融,不因时光的更迭而失去本色,她就像一个纯净而甜美的村姑,不为俗尘沾染,心地澄明,目光清澈,保持着向阳向善、风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