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感悟伟人的人格魅力
——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怀想
■向贤彪
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全党向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至此,争做“五种人”就成为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纵观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国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不仅在于他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引导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不仅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引我们奋勇前进的伟大旗帜,而且在于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如果说,战争年代不搞特殊,与人民同甘共苦,那是受到所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那么解放以后成为了执政者,条件变了,环境好了,还是那样严于律己,保持本色,就更是难能可贵。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桩桩、一件件细节和“小事”,至今仍能让我们感受到伟人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那么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且令人荡气回肠。
从“不便再荐”感悟毛泽东的权力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商量,筹建一个国家文史研究馆,以便给各界名宿安排一个领工资的地方,或者说国家养士的地方。当时,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托人找到毛泽东,也想到北京当一名文史馆的研究员。李淑一大概没有想到,她给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毛泽东于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招颇严,我荐了几个人,没有录取,不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
从“不收礼物”感悟毛泽东的公私观。1965年秋,甘肃省天水县花牛寨生产大队的社员给毛泽东寄去一箱他们自己种植的苹果,让领袖与自己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不久,他们便收到中央办公厅的一封信,还有44.82元钱。钱是毛泽东亲自交代寄的。信中说:“中央早有不收受群众礼物的规定,请你们以后不要再寄了,现汇去44元8角2分,请查收。”后来这封信被花牛寨人刻成了碑,高高地竖在村口上,以教育子孙后代铭记这件事。
从“潸然泪下”感悟毛泽东的人民观。上个世纪50年代,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听说不少灾民断了口粮,没地方住,有的还被蛇咬伤了,毛泽东听后禁不住潸然泪下,彻夜难眠,指示有关部门尽快帮助灾民渡过难关。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全国闹灾荒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告诉身边工作人员:“我不吃猪肉和鸡蛋了,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从那以后,他半年多不肯吃一口肉。青黄不接的季节,他老人家常常是一盘马齿苋,几个烤山芋,便支撑一天的工作......此情此景,常常令身边工作人员热泪盈眶。
这就是为人民打下江山的共和国缔造者,就是中国人民衷心爱戴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始终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用来谋取任何私利。在荐人的问题上,他把公私分得非常清楚,不仅对“荐人未果”保持平和的心态,而且以“未便再荐”严守规矩、规则,支持用人单位按标准选人用人。在对待送礼问题上,他带头执行党的纪律,不享受任何特殊,不接受任何礼物,并强调防微杜渐,从点滴做起。在对待群众疾苦问题上,他始终心系人民,体察群众疾苦,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几十年如一日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毛泽东位高不忘本、功高不自居、权重不谋私的高风亮节,展示出伟人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发自肺腑的爱戴和崇敬,带来了清新优良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现在有些人对毛泽东一生都在追求、奋斗和奉献,而他自己没有得到丝毫的享受,不免感到遗憾和不可理解。我想,这种看法还是没有真正读懂毛泽东,没有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毛泽东一生都在追求理想,而这种理想绝不是个人的升官发财和物质享受,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此,他不仅自己呕心沥血、辛劳一生,而且有六位亲人相继为国捐躯。英年丧偶,中年丧子,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历经磨难打下了江山,毛泽东却从来没有坐江山而贪图享受的思想,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及强盛,装着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在伟人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把吃好穿好、过舒适的日子当作幸福,而是始终以奋斗为乐、以奉献为荣,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正是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正是这种共产党人特有的胸怀和境界,才使得伟人的魅力光照日月,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