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老百姓就医感受如何?
——就医近、名医来、服务好、医保报销简便、就诊更人性化。让病人少奔波,让健康进家门。
“医院离家近,心里踏实!”
今年国庆假期一过,总投资5.2亿元、设有300张床位的龙岩市中医院北部新城分院建成投入运营,为周边群众10多万人提供急诊急救、中医康复等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得糖尿病13年了,说不准什么时候犯,现在医院离家近,心里踏实!”56岁的新罗区紫阳村村民朱绍荣舒了一口气。
人居聚集在哪里,医院就建在哪里:龙岩市第一医院在东山人居板块设置分院;龙岩市第二医院在人流密集的商贸交易城新建总院,南部新城设分院;汀州医院新建一所按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模设计的医院......一家家医院功能更加健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更加优化均衡,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
“家门口就能看上名医”
方便“看上病”还要方便“看好病”。过去,重病患者要“遍访名医”,尤其在小县城或偏远乡镇,优质医疗资源“可望而不可即”。现在,龙岩市通过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龙岩市第二医院与坎市镇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后,派6个名医团队入驻坐诊。在住院病房,刚做完胃肠息肉切除手术的刘凤英老奶奶拉着医生的手连声道谢。她告诉记者,“以前看病要跑几十公里,一来二去光交通费、住宿费,就是一大笔花销。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名医了。”如今,在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市县来的“好医生”“名医生”坐诊越来越常见。
今年以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11家广州大医院在龙岩建立21个名医工作室。截至12月15日,594名广州专家多批次“组团”来闽西义诊、坐诊、手术示教、教学查房,其中,义诊、坐诊惠及群众1.9万人。不用舟车劳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大城市名医。
“病在深山有人医”
黄坑村,长汀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密涧林深,山道弯弯。这天,庵杰乡卫生院医生刘观涛和同事来到五保户詹志煌家提供健康服务。“每两天他们就会上门来一趟,了解我的病情,交代注意事项。病在深山也有人医了。”74岁的詹大爷因脑梗导致左侧躯体偏瘫,并伴有高血压,在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回到家中休养。对于像詹大爷这种行动不便、中风瘫痪康复期等适合在家中诊疗的患者,龙岩专门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组建由医生、护士、康复技师等组成家庭病床服务团队,让病人在家中就能办理住院服务,享受医保报销政策。目前,全市确定42家家庭病床定点医疗机构,设置400张家庭病床,355位医务人员参与服务。
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落地见效。全市组建953个由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进村入户为居民提供体检、随访、健康宣教等个性化签约服务。共有139.63万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其中4种重点慢性病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签约覆盖率83.45%。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94.95%、94.07%,位居全省前列。
市、县级医院抽调132名中、高级职称医师每年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巡诊。今年,全市边远地区群众慢病发现增幅达到25.45%。
“晚上可看病,结算很方便,就诊更人性化”
“挂号、看病排长队,交费难、取药难,异地医保报销烦琐,很多环节自己也搞不明白。”回想起过去看病的经历,闽西交易城商户张先生一个劲地皱眉,现在去医院就诊,一些医院开设双休日门诊、开放夜诊、延时服务。龙岩在全省率先创新探索推行“诊间结算”便民服务模式,解决群众看病“看病难、排队烦”问题。“一次刷卡、两次结算”,即直接在医生端完成挂号、检测、治疗、药品、医保报销等费用结算,结算后,患者可以直接检查、治疗和取药,就诊时间节约了31%。医保移动支付结算率、扫码率位居全省前列。
规范门诊特殊病种管理,居民医保门诊特殊病种种类由29种增加至34种;积极落实惠民政策,8月1日起,调整城乡居民住院待遇,参保居民住院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约5个百分点,同时提高了按病种收付费、DRG收付费报销比例,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晚上可看病,结算很方便,就诊更人性化。”张先生道出了许多龙岩市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