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政治工作纲领》首发于武平
■罗云花
1930年6月初,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再次由江西寻乌进入武平开展革命活动。其间,除了指导开展具体的革命活动,毛泽东还在武平指导发布了《回闽敬告闽西工农贫苦群众书》《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等重要文告。这些重要的文告,与此前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在思想上一脉相承,进一步丰富了革命斗争的经验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成果是由毛泽东指导首次发布的《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
1930年1月,毛泽东率部自古田出发去赣南,历经近半年的革命活动后于6月初重返闽西进入武平苏区。在此期间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军事思想丰富发展。古田会议提出要“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如何实施政治建军?红军机关中的政治部该如何发挥作用?毛泽东认为军队的政治部在革命战争时期不仅是部队机关,同时还要担任“群众的临时政权机关”,即能具体地指导群众组织和地方政权机关制订全局性的长期斗争计划,以保证红军队伍开拔后仍能高效地运行下去,对于群众的请求也有“好的答复”等,可红军政治部此前都“忽略了他的主要工作”。
通过此前开展的调查研究和认真思考、酝酿,在进入武平后不久,毛泽东于1930年6月5日指导发布《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详细制定了从红四军总政治部、各纵队政治部到支队政治委员、大队政治委员逐层工作纲领。从这份重要的军事文献可知,红四军总政治部和各纵队政治部的工作内容大体相同,仅负责的范围不同,总政治部的工作面向全军,纵队政治部的工作主要面向各纵队,具体包括:抓紧每一时期的具体政治任务计划,督促落实;计划并检阅官兵的政治训练,分为对新兵和俘虏的训练、对青年士兵的训练(青年士兵学校)、对一般士兵的训练(普通班)、对下级干部的训练(特别班),以及供给政治训练材料、规定早晚的点名口号、各种集合讲话等;督促各部队政治机关或各级政治工作人员协同军事机关,执行三大纪律和优待伤兵政策,以及其他各种治军政策,如废止肉刑和枪毙逃兵等,指导并检阅士兵会的工作;制发社会经济调查表,指导各部队开展实际调查统计,交到总政治部,做成总统计;动员并组织群众团体,帮助群众建立地方政权机关,如革委会、苏维埃,帮助地方政权机关建立地方武装,如暴动队、赤卫队、地方红军,帮助群众机关没收分配田地;指导部队帮助地方政权机关肃清反动势力,办理群众领袖训练班,并帮助地方政权机关开展建设,兴办学校、合作社、看病所等,进一步深入群众,处理并答复群众的请求;指挥部队和群众机关筹措红军给养和群众工作费用;计划、督促并检查一切相关的宣传工作等。各支队和大队的政治委员,工作内容也基本相同,仅范围大小不同。支队政治委员的工作面向全支队官兵,而大队政治委员主要负责本队的情况。具体包括计划并实施官兵政治教育、监督部队的行政事务、改良士兵待遇、扩大政治宣传、组织群众团体,以及指挥肃反与筹款工作等。
《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的发布,就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古田会议决议所确立的政治建军原则。政治建军不是一句空话,包含了丰富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工作内容,主力红军应当高度重视政治工作,统一思想认识,以配合军事斗争,充分巩固和发展革命。这份重要的军事文献的发布意义非凡,是政治建军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实践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