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墨的晕染


邱德昌

随着鲜红的绸布飘落,“宋省予美术馆”精致的牌匾间闪烁着鲜亮的光芒。这是在千年客家古邑上杭县博物馆,“宋省予美术馆”开馆仪式在朴素而精致的书画笔会氛围中拉开,来自榕城的丹青名家凝神敛气、挥毫泼墨,人们以景仰水墨这一高贵典雅的方式,致敬他们的恩师和先贤。书画爱好者涌入展馆观摩宋省予后人捐赠的宋省予家族及其弟子们的书画,人们的表情如此专注、虔诚、惊喜:一座美术馆的诞生,离不开当地政府对文化的珍惜,更离不开书画捐赠者的情怀!上杭城厚重的千年文风,如此亲切,如此温暖,犹如一滴墨,从一张宣纸开始,染成一幅画、成就一代人、落成一座美术馆。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就这样物化了,尘埃落定。是的,一滴墨,从晕染至传承,就成了生生不息的文明。

爱上一座城,各人各缘:有人因为一道风景、有人因为一个人、有人因为一段情,而我,因为一滴墨,爱上了上杭。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书画一城诗。能用这句诗代言的城市,在江南不多,上杭城是一个。不错,就风景而言,上杭四面环山,枕山抱水,江如衣长襟,穿过城、绕着城、围着城,汀江更像飞天身上的彩绸,古人誉之三折回澜,而现在,县城扩大数倍,这百转千回的汀江便造就了一城内外,皆是江景的上杭县江城奇观。这神奇的江水,将上杭城围得像一块巨大而神奇的砚台,这一江汀水,就像永不枯竭的水墨,书写上杭城千年的璀璨文明。诗画上杭,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传唱至今。

史载,闽西绘画的崛起,有文字记载的从宋代算起。南宋以来,皇室及士大夫南迁福建,带来一大批宫廷画家和擅长绘画的官吏、文人,宫廷画风得以进入福建。《福建通史》记载11位福建宋代画家。“汀州人李交长于画猫,其作品为世人所珍”,可惜不知李交为汀州府何县人。明代恢复宫廷画院制,福建院体画家便多了起来,当时全国有宫廷画家103人,闽籍画家达21人,其中有上杭临江镇人李源,为明正德年间宫廷画师,工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画风严谨。在明代,他的后人李济承其画风,以善画菊扬名,李一和擅工笔重彩,造型严谨,为宫廷院体画风。在清代,闽西籍画家被列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闽画记》《福建通志》《福建画人传》《历代画史汇传》《闽中书画姓氏录》《清朝野史大观》及各州、府、县志的汀州府书画人物亦不少,达百人之多,人数最多的,为上杭籍人,最具画名者,是清代“闽西三杰”:上官周、黄慎、华喦。华嵒,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上杭蛘洋镇华家亭人。青年时离开闽西后便在杭州、扬州卖画为生,工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善书,能诗,时称“三绝”,有诗歌集《离垢集》5卷。其花鸟融明代陈淳与周之冕、清代恽寿平诸家之长,创枯笔干墨,开创了兼工带写小写意的新面貌,形成清新俊秀,明丽疏朗的花鸟画风格,突破当时画坛上泥古不化画风,成为中国画坛承前启后式的一代大师,影响了300年来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海派、浙派、闽派、岭南画派无不出其右。华喦之后,上杭绘画风生水起,清代,上杭有专门从事绘画出外谋生者,一度带动本县的文化产业。民国二十七年《上杭县志》记载:“新罗山人华喦之画著名全国,此为间世一生非常产也。其以绘画游四方者,以蓝溪、觉坊为多。尤著者,已载《方技传》。每年挟画术出门者百数十人。春尽出门,冬成而返,获利以巨万计。”上杭画家,因声名鹊起,成就了一方产业,他们如今天的打工一族,春节过后,踏着春风出门绘画,过年时,怀揣满满收获,返乡过年,成为清代上杭文化人的一大风景。当然,这些每年都达到几十或以百计的以画谋生的画师并不都能登堂入室留名画史,但清代上杭画家,知名者却远远高出闽粤赣边界其他县,入县志或省志的清代名画家有张珏、丘纶、廖克彬、廖松舟、廖云生、罗宣周、廖霭堂、廖源池、高土霖、廖升堂、薛鸿、薛洺、吴家麟、林嘉谷、陈丙炎、廖瑞钟、廖海村等。至民国,上杭绘画再现辉煌,涌现了宋赉臣与宋省予父子、丘沺、罗晓帆、李少奇等丹青名家。其中宋省予、丘沺、罗晓帆可称当代闽西书画三杰。三人年龄相差不大,同生长在上杭县城,都有师从宋赉臣的画缘,都有在广东岭南从教和鬻画经历,且相互切磋,相得益彰,上杭县城因为有这三人同行,足踏之所,饮酒斗诗、挥毫泼墨而留下无数个儒雅的故事,画乡之名,锦上添花。至今行走在上杭县小巷深处,凡门开处,多可见高堂之上均是书画挂壁。在上杭,习画以家族式传承者众多,如廖克彬三兄弟都是画家,闻名广州市井。廖蔼堂一家三代,闻名闽西和岭南,这种师徒式、家族式的书画传承,沿承至民国和现当代,更有发扬光大之势。廖蔼堂传艺廖钟瑞,廖钟瑞传艺廖海村,廖海村传艺于宋赉臣,宋赉臣传艺于子宋省予,宋省予传艺于子宋展生,宋展生传艺术于子宋舒,宋氏四代书画,百年薪火相传。上杭书画家族传承者,还有丘沺与丘能鲁二代名家、罗晓帆与张丛一、张杏夫三代传承,至于当代书画进入高等院校者,则如繁星闪烁,不可胜数。

上杭的水墨书画,就这样由古及今,晕染开来,书香就不仅是弥散,而是汇成历史画册,整个闽西,都水墨淋漓。近些年涌现的连城书法现象、长汀书法现象、漳平农民画现象、龙岩美术现象即是佳话。

兔年的龙岩城,书画的水墨比雨水要下得多了。这是个仅80万人口的小城,书画盛事如不绝的袅袅山风。谷雨前后,“不忘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隆重登场;入夏,“文心问墨”少儿书法公益夏令营开营;立秋,是“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精品展、北兰亭全国草书精英展;中秋,以敬仰华喦命名的“仰望秋岳”全国山水画大赛作品展再次掀起热浪;重阳,宋省予美术馆开馆;紧接着,“汀州伊秉绶奖”海内外书法篆刻作品展、“秋空一鹤”全国山水名家邀请展暨写生活动接踵而来。试想,这些展览的宣纸,铺起来,恐怕可以覆盖打通龙岩城南北的龙岩大桥,这是龙岩人的福气,这个由水墨铺就的城市书卷气,就像一座桥,打通了过去与当下,甚至未来。于我而言,因为它,我爱上了上杭,爱上了龙岩,肯定还会爱上水墨氤氲所至的其他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