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茶来茶往闽台缘
刘小飞 绘
■王笑芳
日出扶桑,几缕金晖破空,如金黄色瀑布般垂挂天际,万顷波涛顿时碎金涌动。爱拼敢闯的闽越人,迎着朝阳,吹着前辈吹过的风,划着舟楫,划向前辈划过的航道,向台海东部扬帆进发。
渐渐地,烈日高悬,无遮无避的舵手汗流浃背、身乏口渴,水手们拿出竹筒水壶,昂头轻轻一口,让茶水在口中滚动,慢慢咽下,唇齿留茶香,苦而回甘,清爽不已。顺利抵岸,犁耕耙种谷物,同时,定会种下故乡的神仙树“高山茶”。等到春来茶长,即用故乡古早的焙炒法,炒出香茗,留住家乡的味道。
泡一杯高山茶,留下思乡的记忆。醇浓、略带苦涩的高山茶助演出温馨的寻常画面: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泡一壶茶,放在父亲坐的饭桌前。父亲喝了头泡茶,就去自家田地菜园地忙活。母亲则淘米做饭、洗菜炒菜,忙着给家人准备早餐。早饭后,母亲又往茶壶添热水,泡二道茶。父亲似乎喝得很满足,脸露些许笑意,或扛起锄头,或挑起箩筐,或搭上柴架,出工干活了。中午晚上,母亲依然往茶壶灌热水,没换茶叶,父亲喝得依然有滋有味......最后,或将茶叶倒至脸盆,泡上开水,撒点盐,又成了家人洗浴的宝,祛污、解毒、乌发、清爽......沐过的皮肤散发淡淡茶香,清新飘逸;或捞出茶叶,放在筛子、簸箕上,晒干,成了去浊的枕芯。
古早,“茶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最早当药茶饮。山野乡村爱喝茶的人,没太讲究,喝高山野茶,更多是喝自家种的茶。无论哪摘来的,炒法似乎差不多:筛凉、杀青、揉捻、锅炒,且没把茶的秆枝拣走丢弃。炒好,用竹品草纸包紧,麻绳一扎,搁在柜中、瓮中即可。野生高山茶轻易舍不得喝,留着防家之用。夏日,解乏提神防暑气;日常,防肠胃有疾治腹痛;年节,待贵客除油腻。
琥珀色的高山茶,色泽好,茶味足,耐泡,闻着香,入口稍苦,却有回甘,提神,耐一日之渴。 这,成了中原南下闽人的最爱,称之“神仙茶”。也因着:中原气候干爽,福建湿热阴冷,喝一壶热腾腾的茶,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神清气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王景弘下西洋,茶叶,是带去的大宗商品。而龙岩漳平走出去的王景弘尤爱喝高山茶,每每出海,必备高山野茶。
家父爱喝茶,大多的,由他自己去山上摘;后来,带兄姊去摘;再后来,兄姊们带我去摘。自古,此类山珍之地,一般家传。当然,稀缺思变,聪明的闽人早就学会家种高山茶,称之菜茶。我的古厝后菜园也种着几棵茶,采茶、炒茶,就成了快乐的家庭活动:会演茶婆的父亲,就唱起茶歌了......
近几年,人到中年的我,周末去乡村城镇采风,中午没法休息,每每疲惫不堪。困意袭来,一喝亲友泡的高山茶,特别是自摘自炒的野高山茶,顿觉神清气爽。自此,也爱上喝古法炒制的高山茶。只是,此类够味的茶难得。
直到遇见永福台品樱花茶园的高山茶。最初,是慕名来赏永福樱花园,樱花开得热热闹闹,如霞如云......陶醉间,茶园主人招呼我们品茶。一喝,竟满满是我爱喝的古早味。当即,购得一盒,满足对高山茶的期许。此次,采风台品樱花茶园,听闻:主人是返回永福故乡的台湾种茶人。他们得机缘,带回现代园艺理念:翠绿的茶垅,配搭粉红的樱花,樱花茶园如诗如画,吸引众多游人;烘焙工艺古今结合,产量大,味道醇,造福众多茶客!
我特别问:“拣枝”一环节。茶园主人说:一者,现在产量多,去掉枝秆,不要紧。二者,茶秆会导致口感苦涩,不合年轻人口味。听此,大赞:这台商生意经厉害!福建有一谚语:在家一条虫,外出一条龙。其实,古谚还云:树挪死,人挪活。走出去,见识广,传承自己优秀文化,且取他人长处,几者结合,就是“龙”呀!
人来人往,人生海海;茶来茶往,茶缘深深。未来的时光,氤氲着高山茶的缕缕清香,观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山里山外,潮起潮落,有古早味,有清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