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自学打砻
王光明
我的家乡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燕子窝”。大山深处,资源丰富。少时正逢瓜菜年代,为减轻家庭负担,尝试自学打砻、木工、篾匠等技艺,小有成绩,沾沾自喜。我曾成功打砻一座,使用两年左右。
自古在农村,农民一日三餐以白米粥饭为主食。稻谷变大米需要一个复杂烦琐也相当劳累的过程,这就是流传千百年的农耕文化——“砻谷筛米”。在没有碾米机的年代,稻谷只能用砻来破壳出米。长汀客家童谣“砻谷唏嗦,碓米落镬”唱的就是“砻谷筛米”的情景。
砻,是古时一种将谷磨成糙米的加工工具,形状有点像大石磨,但它不是石皿,而是由木砻脚、上下砻身,再用竹篾条圈成一个圆桶状,内浇注黄泥,钉上砻齿,配上砻钩手把等几个大构件组成。记得那时下放到村子里的一个姑娘刚看见谷砻时惊讶道“好赞好赞泥磨石”,成为村子里的一时笑话。
大概是上初二那年,一天,奶奶砻谷后说道,砻钉都没了,要请师傅来打砻。那时,打一座新砻大约要花二元五角,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打砻师傅的手艺是祖传的,一个乡镇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会打砻。为生计着想,他们一般不带外来徒弟,基本上代代相传,且传男不传女。那时主家都很敬重打砻师傅,要好饭好菜招待,工钱一般为每座砻2—3元。
记得那时古城只有下街大队谢师傅会打砻。每逢学校假期,谢师傅都带着他儿子(我的学兄)到乡下打砻,一般一天完成,每座砻可收入二元五角,这是强劳力也要好几天才能够赚到的工钱,打砻这活煞是让人羡慕。
听到奶奶的话,我即细致研究起谷砻的结构,加上以前看过谢师傅打砻,自想尝试打砻。打砻主要分六个步骤,即备土、编砻圈、夯土、炒砻钉、钉八卦、造型等。我说干就干,按照打砻的步骤开始准备。
打砻之前首先要准备砻钉。作砻钉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圆子树(学名叫米槠),一种是老黄竹(大毛竹)。打砻师傅一般使用木砻钉,质量较好,砻出来的糙米,谷头较少。因竹砻钉方便制作,我即选择使用竹砻钉。竹砻钉一般长2.0-2.5寸、厚0.1-0.2寸、宽1.0-3.0寸,要用高温水煮让其定型,太阳暴晒干透后,在铁锅里和河沙一起爆炒,散发一股竹子的香味,去沙子备用。
打砻第一步是备土。砻泥很有讲究,要取山垅中特定部位呈金黄色的、无沙石粒、无腐殖质、黏性好的纯泥。挖取两三箩担,晴天时摊开于干净的晒谷坪上晒干、捣碎、筛粉备用。
第二步是编织砻圈。做砻圈要用三年以上的毛竹,劈片、去骨、破条,织成高约二尺一寸、直径一尺八寸的圆圈。
第三步是夯土。将砻泥粉倒在干净的地板上,用口喷清水湿润,并搅拌均匀。当达到“一捏成团、一搓变粉”时,便成了。用木杵先夯下座的砻泥,一人协助添土,添一层,紧紧地夯实一层,直到超过砻圈三公分左右。接着,将上座砻圈反扣在平整的地板上,在砻手的两端下面垫上土砖,砻圈的下方放置捣碎的圆锥形砖土,再将杉木板制作的约六寸见方、四寸半高的方框连接在砻手的正中部位,这时便可以倒入砻泥,直到夯结实为止。
第四步是钉砻钉。钉前,还要再炒砻钉。炒过的砻钉可增加硬度和韧性,砻谷时更耐磨。钉砻钉时,在打磨平滑的两座砻的正面,用铅笔画好八卦线条,这线条,由内圆向外圆成直线辐射,就像一把把扇子摆在圆心的周围。按线位钉木片,其木片不可全钉入砻泥中,应留出泥面近三公分,然后撒上砻泥粉,撒一层用工具在砻钉的间隙锤打结实,直到嵌入的砻泥与砻钉基本持平。这砻钉距砻心约10公分,离砻圈边约1寸,靠里行路少,靠外行路多,图似八卦,暗藏玄机。
最后一道工序是加工造型。上座砻,要将有砻钉的一面改朝下放平,把砻手上面的砻泥用铲子铲成一个光滑的锅底形,便于放置稻谷。砻手下面方框内的砻泥则用凿子清除,便于让稻谷随着上座砻按顺时针旋转时,有规律地流入八卦槽中碾压脱壳。此外,两座砻的八卦边缘,要将砻泥削压成光滑的圆斜状,既美观,又便于流出米粒与谷壳。
末了,将上座砻抬上去,让砻手中央的圆孔穿入下座的砻心棍,便合成整座新砻了。想试试新砻的效果,可先将适量稻谷倒入上座砻的凹槽中,以砻钩前端七字形下方的铁条钩住砻手一端的圆孔,按顺时针方向用力推拉,那稻谷便会徐徐脱壳,连米带糠流到下方的砻盘中。
新砻大功告成,奶奶装了半搓斗稻谷在新砻上试一试,能够正常砻出糙米,因为是用的竹砻钉,砻出来的糙米,谷头较多。
自打新竹砻,省了二块多钱,全家人很高兴。这座竹砻除了自家使用外,还方便了附近乡亲。大概使用了两年,1977年生产队添置了碾米机,砻被现代化的机械取而代之,那座竹砻也成了我家下厅里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