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浙“花笋”
■张益宏
阳春时节,挖笋吃笋。循着那一缕诱人的笋香,我们欢快地走进了漳平市官田乡下浙村。
进入官田乡境内,沿着一条长达十几公里的峡谷溯源而上,两边峭壁惊险,植被丰茂,风光宜人。鱼丰电站、泽源电站水库碧波荡漾,为峡谷平添了靓丽的景观。几经峰回路转进入村庄后,眼前豁然开朗,耳边隐约着隆隆作响的水流声。雨后的浙溪水流丰沛,奔涌翻腾,让人震撼。河水扑向灰褐色的磐石激起白浪如雪,涛声阵阵涤荡心灵,令人浑身清爽。
下浙村支书兼村主任许清海向我们娓娓道来:古代交通不是山路就是水路,浙溪便成为永福、官田两地一大部分村庄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下浙正处于这条黄金交通线上,又是官田乡仅有的一块宽坦之地,这儿便成了物资、人流集散的理想地。以前村里人来客往,商贾文人云集,贩夫走卒经常在此打尖歇息,带动了这里的繁荣。许氏、陈氏先祖见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饶,便先后迁居到此地繁衍生息,“靠山吃山”大量营造杉林、竹林,借助水路交通做生意发家致富。如今郁郁葱葱的杉林和竹林,依然是下浙村民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
下浙村的人们,一年四季与山林相伴,与浙溪为邻。人与自然彼此偎依,人有情山有意。山野中生长着一种仅有手指粗细的竹子,亭亭玉立修长飘逸。其笋很受人们喜爱,红紫色的笋壳带着黑斑点就像一件漂亮的花衣,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笋”。这种“花笋”是原生于下浙村的稀有品种,是大自然馈赠给下浙人的深情厚爱。
清明前后的笋最是美味,大量的“花笋”次第登场。大伙戴上斗笠、荷上锄头、背上竹篓、带上麻袋,哼着欢快的乡间小曲,一行人有说有笑,深入竹林欢快地挖着笋,美美地满载而归。剥壳后的“花笋”质地脆嫩,色白微青,笋香浓郁。烟火升腾处,一盘嫩笋下锅,顿时,笋香满屋,还未出锅就早已撩拨人心!
山里人最会吃笋,往往“一笋多吃”,煮、炒、炖、炸、焖做出一桌子的好菜,腊肉、排骨、鸡鸭、酸菜、辣椒均是黄金搭档,与蕨菜、牛肉、鱼肉一起烧制也都能做出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一个简单的“鸡蛋炒笋”色香味俱全,营养美味,健脾开胃,是一道非常可口的下饭菜。“腊肉烧笋”味道最为浓郁、纯正,用过年晒好的腊肉和刚挖出的笋,一起烧半个小时以上,将春的鲜香和冬的浓郁美妙地融合在一起。农家吃最多的是“酸菜炖笋”,一般用自家腌制的酸菜和笋同炖,让酸菜的酸味充分渗入到鲜笋里,愈发显现笋的清香。笋和老坛酸菜煮鱼,汤汁浓郁酸中带甜,嫩笋入口爽脆滑口,鲜美清香之气充盈唇齿间。“油炸笋咸”将鲜笋切成方块,放入热油中炸成金黄色,加入盐、酱油同煮,红亮发光,香气扑鼻,外干里脆,真是一道让人食髓知味的绝美菜肴......
据介绍,“花笋”的价格一直都很坚挺,为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刚上市时价格比猪肉还要高,但阻挡不住人们吃笋的热情。不少人喊着很贵很贵,却又坚持买几斤尝鲜。许多出门在外的官田人,就好这口,常常让家人朋友多买一些快递过去。
清明前后的春笋产量高,下浙村村民大量晒制笋干。整笋,剥笋,煮笋,压笋,再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晒笋时,青瓦屋檐下,密密麻麻的笋片排列在竹筛、竹匾、竹垫上,场面颇为壮观。一处处庭院里,勤劳淳朴的下浙人满面黑红伺弄着日渐金红的笋片,与蓝天、绿林相映衬,构成一道道美丽的劳作场景。太阳慢慢晒干的笋干,存储时间长,只要一泡水,就可以烹制成各种美味,一股浓香的太阳味让人欲罢不能。
“花笋”是大山赐予人们的上等食材,是下浙人走亲访友、联络情感的佳品。每当外出工作的亲人回家或客人来访,“花笋”总能成为一道必吃的硬菜,临别时总会塞给他们一袋鲜笋或笋干,让他们品尝来自绿水青山的美味。一锅笋香,也成了许多旅外乡亲难以割舍的家乡情结。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浓郁鲜美的笋味,凝聚了阳光雨露的精华,融汇了火与烟的热度,浸润了岁月与乡情的味道,绝对是人们餐盘里一道最有诗意的乡野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