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


■ 余亿明

大山深处,层峦叠嶂,松竹掩映。古老的客家村落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在云雾缭绕之中若隐若现。池溪村,一个闲适自然、返璞归真的村庄,历经千百年风雨,显得更有韵味,令人神往。

池溪村端坐于松毛岭西南山麓。进入村口,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据村里人介绍,在革命战争年代,池溪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在大山深处点燃革命烈火,为了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纪念池溪村及周边10多个乡村的革命烈士,当地政府在池溪村中心建起了一座青砖结构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后来纪念塔移至村口建成一座新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从历经沧桑的纪念塔到焕然一新的纪念碑,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家传户颂,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历久弥新。凝视着这座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耳边似乎又响起“池溪暴动”的号角,仿佛看见那筚路蓝缕的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的身影,他们为理想信念而冲锋在前的呐喊声久久回荡在池溪村,他们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焕发新的光芒,激励着后人勇毅前行。

带着虔诚的心,轻轻走进这座村庄。一条清澈的池溪河从八座石拱桥、水泥桥穿流而过,那潺潺流水声夹杂着村庄的鸡鸣犬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望着村庄千百年的历史。池溪河两岸散落着昭德堂、谦语堂、象山公祠等四十多座古建筑。这些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大多风格一致,均为青砖黑瓦木结构梁柱,属于堂横屋式合院形制的传统建筑。每一座古建筑的门楼都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屋内的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以及石墩处均刻有精美雕花图案,那精细的线条、优美的笔画,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精湛的工艺和斑驳岁月的骨感。每一座古建筑的屋顶为木结构的盖瓦屋面,院落布局讲究对称,见证着每一个姓氏族群繁衍生息的历史,诠释着村庄重视儒家耕读的文化理念。整体风貌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再现了池溪村的村落聚集形态,再现了历代村民的传统生活习惯。轻轻抚摸池溪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倾听历史与当下的交流,静看古建筑在岁月的时光深处,散发出古色古香的田园气息、新旧交融的文化气息。

穿过一幢幢古建筑,沿着村中小路继续往前,松竹掩映的青山和青翠欲滴的田野扑面而来。池溪村四面环山,古树成林,绿竹成荫。每一根古树都威严地站立着,见证着几代人的历史,珍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根翠竹都努力挺拔着,微风吹过,散发出清新的负氧离子,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音乐。村中茂盛的竹林,造就了池溪村几百年的古法造纸技艺,生产出无化学污染的书写、生活、产品包装用纸,成就了闽西“圩日”备受欢迎的纸业品牌。树林、竹林以及周边的田地在池溪村世代村民的呵护下,依旧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肥沃的土壤吸引了姜黄在这里“落户”,几十亩生态姜黄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长势喜人。在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田野上,同样具有原生态特征的姜黄不打农药、不施用除草剂,为池溪村的产业振兴绽放理想之花。

极目远眺池溪村,蓝天白云,远山近水,组成一幅又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阳光下,郁郁葱葱的古木翠竹与青山绿水相依相偎,景色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古建筑群遥相呼应。整个池溪村,如茁壮成长的孩子被大山紧紧拥抱着,温暖地呵护着。这般呵护是悠悠历史与茁壮力量的结合,是风雨岁月与自然风情的融合。山水画里的一笔一画、一皴一点,透出红色、绿色、古色的诗情画意,绚丽多姿,光彩耀人。

在池溪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不时飘来鼓声清脆、琴音悠扬的乐器声。循着音乐声寻找过去,村中心的一块空地上,一群银龄老人正演奏着闽西客家十方音乐,他们动作协调地吹拉弹唱着。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坐在旁边,聚精会神静静地听着,时不时还跟着唱起来。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弹出了新节奏新境界新韵味,唱出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