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洋的面孔


■ 郭鹰

我们来时,正值中伏,烈日倾泻,热浪滚滚,而他,如一位风度翩翩的书生,伫立在麒麟山上,一袭白衣、羽扇纶巾、高贵典雅、坦然淡定。望见他,烈日灼心的焦躁瞬间一扫而尽。他就是麟山塔,又称白塔,是宁洋建县三十五年时修建的,是宁洋古县留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八角七层、叠置出檐、翼角飞翘,曾经风光无限。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崛起繁华,更守护这座城市的和平安宁。随着宁洋县撤销,白衣书生只能孤独地伫立于山头,年复一年眺望远方,回忆那些青春往事,曾经辉煌的乐章。

从三百多年的时光深处走来,我们看到双洋历史的面孔。其实对双洋,总有一丝牵挂,一缕情愫。清雍正十二年(1734),龙岩晋升为直隶州,这是龙岩人引以为豪的一件大事。刚刚升格的龙岩州,只管辖三个县,龙岩、漳平和宁洋,他们成了息息相关、骨肉相连的兄弟。时光流转,世事沧桑,龙岩、漳平的古迹在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中所剩无几,而偏居一隅的宁洋,虽然县城不复存在,却幸运地留下很多历史痕迹。除麟山塔外,还有四座古廊桥,横跨三百多年历史时空。善庆堂、怡庆堂、聚德堂、成德堂……具有典型闽南风格的古厝,一座连着一座。匾额、木雕、石刻、楹联,默默陈述过往的辉煌,还有保留完好的文庙、关帝庙、驿道、渡口……令人目不暇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沉浮兴衰中,双洋坚守寂寞,也坚守属于自己的,不可复制的历史面孔。

从烽火硝烟中走来,我们看到双洋红色的面孔。“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夫,服从命令……” 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出击闽中途中,攻下宁洋城。他站在群众大会上宣传革命宗旨,号召工农群众起来暴动革命,并叮嘱红军宣传员将《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贴在太平桥的木柱上,将革命火种播撒到这个偏远的小城,正式掀开宁洋红色斗争的帷幕。

最触动我心弦的,还是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期间,纵横三百里,四五万人口的岩连宁革命根据地,为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夯实坚固基础。当年的成立大会,就是在宁洋县城举行的:

“开了一个会,决定在连城,宁洋,龙岩这三县的边界,建立一个据点,以便向漳、平、宁洋突击,完成军委交给我们的第二个任务。八月中秋,在宁洋陈东坑(陈地坑)自筑的红场上,开了一个团圆大会,进行整军的总结。夜晚,松明火炬熊熊燃烧,映红了半个天。锣鼓喧天,歌声不断。处处是热火朝天的革命激情,群众认为其热闹为该地区一百年来所未有,战士们更是英气勃勃,快乐融融。”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方方的回忆录《三年游击战》中,真实描述了当年岩连宁根据地如火如荼的革命场面。

那是一段极为艰难至暗的时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战略转移,敌人大军压境,闽西全境沦陷,留守苏区的红军游击队被迫藏匿于闽西的莽莽大山之中,几乎失去一切正常生活的条件。国民党反动派采取疯狂的报复手段,闽西苏区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但在宁洋,我们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根据地固若磐石,战士们英气勃勃,战斗则速战速决:“开在两个月中,就以宁洋的成达社、陈东坑(陈地坑)、凤村为中心,将周围的团匪完全肃清,建立了横直三百余里,人口四五万的根据地,成立了革委会,分了田,组织了游击队与赤卫队。而且还架设了百多里路的电话线,设立了干部学校,加紧练兵。”(节选自方方《三年游击战》)龙岩、连城、宁洋就这样紧密连接起来,锻造生死与共的过命交情。岩连宁边区成为坚持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最重要的游击区域之一。在随后的北上抗日、和平解放中,双洋一直在谱写一曲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红色篇章。

从山川美景走来,我们看到双洋时代的面孔。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荷叶田田、荷花亭亭、荷香袅袅、千姿百态,高低错落,赏心悦目。我们行走进连片的荷塘,忘记高温烤炙。有一群少年,也不惧高温,穿行于荷塘中,举着手机,左拍右拍。问他们从哪里来?笑答:厦门。双洋荷花都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绽放在古民居、古廊桥之间,古色与绿色交相辉映,美丽宜人,已成为厦漳泉一带的主要研学基地。

茶山也是我们进入双洋举目所见的风景。在溪口村大会自然村,茶山貌似平常,却是由2100棵水仙茶古树打造的“水仙茶古树母本园”。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双洋不断完善茶产业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双洋水仙茶品牌。

重新修缮的古桥、古厝、古塔、古道,结合现代文旅、研学、农业、乡村振兴……宁洋撤县后,作为主体的双洋,仍然保持独立的姿态,从未停止奔跑的脚步,走出“文化+农业+旅游”模式的特色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祠堂内,我们品尝村民赠送的新鲜莲子;古厝里,我们饮尽女主人精心泡制的鱼腥草蜂蜜水;廊桥中,耄耋老人告诉我们,老家在龙岩城铜钵巷,已在双洋生活了七十年……岁月静好,年华无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无论是过去的宁洋,还是今天的双洋,无论是历史的面孔、红色的面孔、还是时代的面孔,人们竭尽全力守护的,就是这方土地的和平与安宁。因为安宁是双洋永恒的主题,是双洋最美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