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粩”制作传承人曹素英:
老手艺45载的坚守与传承
■ 融媒体记者 梁熙 方晨颖 实习生 林静娴
在龙岩新罗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俗语“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每年七夕前几天,母亲则要把酥香的麻粩送给女儿和女婿。
因此,每到七夕,新罗区盛行麻粩的制作与消费,每家每户备上麻粩与家人、朋友围桌而坐,度过浪漫的七夕佳节。
在新罗区红坊镇南阳村,67岁的龙岩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麻粩手艺人曹素英,45载坚守麻粩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曹素英麻粩”成为远近闻名的麻粩品牌。
14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
“七夕前一个多月,我和家人就开始忙了。”17日中午,67岁的曹素英匆匆吃完午饭,就在自家麻粩作坊忙开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锅中翻滚的熟水内,曹素英娴熟地加入麦芽糖、白砂糖、猪油、油葱,然后搅拌后等待锅中的糖水发生奇妙的变化。待糖水变成红色后,倒入新制好的油葱、猪油,整个作坊瞬间弥漫香气。待糖黏稠后起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炒米、黑芝麻、花生、姜,并运用手臂及木板的力量,充分翻炒均匀。
随后,曹素英立即将翻炒均匀且成团的半成品倒入模具,铺平压实,并用棒槌碾压紧实,最后将模具中的麻粩切块包装。
麻粩的制作流程在曹素英熟练的操作下,一气呵成。此时,糯米的酥、花生的脆、芝麻和油葱的香在麦芽糖和白糖甜蜜的拥抱下就变成了香酥美味的麻粩。记者拿起刚出炉的麻粩,口感酥脆。
“制作的时候,一环扣一环,任何一道程序都不能耽误,不然就影响了口感。”曹素英告诉记者,麻粩制作的工艺繁琐,一共有14道工序,原材料的准备也特别讲究。每年农历五月初,曹素英就开始准备原材料,先把采购来的糯米蒸熟、泡水、晾晒、过筛……
“早期的时候,我们没有天气预报,只能靠天吃饭。”曹素英回忆,过去因为对天气判断不够精确,大米蒸熟泡水后,拿去晾晒被雨淋湿,这样的大米不能再使用了。而晾晒完的大米,需要再经过铁锅翻炒适当才能让大米酥脆。“这些程序都是人工完成,马虎不了。”此前,曹素英也试过用机器翻炒代替人工,但发现制作出的麻粩口感没有那么“地道”。
“这个懒,不能偷。该手工操作还是得这样做,才能对得起买麻粩的人。”曹素英说。
在传统制作中传承与创新
新罗麻粩制作工艺远溯于宋元时期,迄今有六七百年历史,其主要原料为花生、糯米、香葱等,遵循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营养成分,具有酥、香、脆的独特风味。
1978年,曹素英在其公公的指导下,开始制作麻粩,是红坊曹氏麻粩的第三代传承人,如今已经坚守45年了。接手麻粩制作以来,曹素英细心认真,很快熟练掌握了麻粩的制作手艺,同时在传承传统做法外摸索新做法。1996年,曹素英对传统的麻粩进行了改良,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种,对配料也进行了改进,“这两年,我和儿子一直在摸索新品种,比如这个加入金桔的麻粩,也受到了一部分人喜欢。”曹素英介绍。
“我母亲快70岁了,总是得有人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曹氏麻粩的第四代传承人曹宇宇是曹素英的小儿子。在母亲的指导和从小的耳濡目染下,曹宇宇对自家麻粩制作早已熟练掌握,“每年七夕前后,我妈都是早起晚睡,忙着做麻粩,看她这么辛苦,我们都看不下去,请假在家帮忙。”如今,已经逐渐接手的曹宇宇对母亲的坚守有了更深的体会。
曹宇宇对麻粩制作有新的想法,他秉承“健康、环保”的理念,对麻粩含糖量和其他配料进行大胆改良,“我希望在传承麻粩传统制作的技艺上,结合当下流行,进行创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