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林:把“驻村”当作“回家”
■ 融媒体记者 赖容 实习生 林力央
“这是我们村刚获得的又一荣誉。”8月15日,在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村部,市水利局派驻洪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罗荣林指着刚获得的市级“十佳产业兴旺村”牌匾高兴地说。
“罗书记为我们村作出的贡献可大了,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带领我们村发展,让洪源村实现了从没有产业到多产业支撑、村财从零收入到存款几十万元、村集体资产从单一到多元化,并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等四个‘从无到有’的转变!”说起罗荣林,洪源村党支部书记简均禄一脸自豪。
罗荣林是市水利局干部,他心系群众,长期扎根农村,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当己任。2007年以来,先后5次到农村工作,担任了四届驻村书记和一年蹲点任职。他热爱农村、关爱农民,每到一个村都会挨家挨户走访、听取群众心声,为当地百姓解决了一大批生产生活难题;他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了智慧和汗水。
驻永定区培丰镇长流村期间,发现通往后坑小学的道路弯多路窄、有安全隐患,他多方筹集资金,改造拓宽了道路,保障了孩子们安全上下学。驻新罗区白沙镇小吉村时,为呼应偏远地区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心声,他翻山越岭走访调研,进城到各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建成了现代化新村,让村民从山上搬到了山下。驻武平县岩前镇灵岩村时,落地了两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让周边几个村群众休闲锻炼有了好去处。2021年7月开始,罗荣林担任洪源村驻村第一书记,他又全身心扑在村里……
洪源村以前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资源型产业的衰退,村里失去了经济支柱,成为了省级贫困村。几经努力,2017年洪源村摘掉了贫困帽。然而,因为没有产业支撑、没有集体资产、没有村财收入……村里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作为村里的领头羊,我们深知产业的重要性,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增加村民收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到洪源村驻村,罗荣林直面问题。通过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实地调研和集体讨论研究,村两委班子拟定了“711”乡村振兴五年发展规划,即实施7项便民工程,推行1项改革(土地流转),实现1个目标(强村富民)。
土地流转是块“硬骨头”,将抛荒土地流转到集体手中后,必然要思考如何用好土地这个“必答题”。永定是烤烟之乡,种烟历史悠久。综合考虑耕地抛荒、粮食安全生产等因素,在罗荣林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决定在流转的抛荒地上种植烤烟,并且在烟叶采收结束后进行水稻轮作。同时,鼓励村民保持原有葡萄种植,引进台湾山苏本地种植,逐步形成以烟稻产业为主,葡萄、山苏等其它种植业为辅的产业模式。2022年,洪源村烟叶种植面积达1051亩,户均种植52亩,仅烟叶一项收入就达600万元。烟叶采收结束后,水稻轮作面积达一千多亩,既扛稳了“粮袋子” 又鼓了村民“钱袋子”。
2022年,洪源村村集体流转了100亩抛荒地进行烟稻轮作,一年下来直接增加村财收入十余万元。当年,在罗荣林的多方协调下,在永定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支持下,洪源村新建了10座的烤房群,除了满足村集体烤烟需求外,还出租给农户烤烟、烤花生、烤玉米等增加收入。为充分利用资源,洪源村在烤房群上搭建14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板,每年可额外增加收入1万余元。除此之外,为解决村里生产用水问题,永定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援建两口机井,提高村民的耕作条件。“这些资产既为我们增加了固定资产,也成为了我们的经营性资产,让我们村发展有了更足的底气。” 简均禄高兴地说。
十多年来,罗荣林把“驻村”当作“回家”,他说“我要像经营家庭一样精心经营村集体,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关心关爱村民。”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最近,罗荣林几乎每天都“驻扎”在洪源村,他说:“为期三年的驻村工作已剩不到一年,但村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全生态水系、农贸市场建设等项目还急需要做,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