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洋老宅夏夜风
图为双洋古建筑“出水莲花”怡庆堂。
■ 张益宏 文/图
作为宁洋县城的所在地——漳平市双洋镇,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市井繁荣,人烟鼎盛。大米、笋干、风鸭、茶叶等大宗商品经销潮汕及东南亚地区,宁洋一度成为富饶之地。明、清时期,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宁洋人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规模宏大的住屋,占地六七百平方米的房子随处可见,占地两三千平方米的也不少。这样的古民居在镇里共有百余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70多座。
双洋古民居有许多曲折幽深的巷道,巷道两边是高大的墙体。夏季天气炎热,这种长排式的建筑群对减少东、西墙的太阳直射大有益处——可以使室内的受热状况得到改善,垂直伸长的巷道可使气流降温形成凉爽的巷道风。同时比邻而建的古民居,通常也会留有一尺多的间隙,形成一条狭长的“风巷”。窄窄的巷道,人要侧着身子才走得过去。但风却可以自由穿行。这样的巷道成了清风的最爱,一有机会便往里钻,从巷子这头进又从巷子那头出。由于“窄管效应”的加持,风速倍增,吹到人身上,让人凉爽无比。如果大热天经过巷子,身上如火燃烧的暑气会一下子被吹得无影无踪。惬意的凉风让人舍不得迈开腿脚。所以,人们有空就搬条长凳到巷口边上坐着纳凉。饭也不在屋里吃了,干脆就移步到这巷口摆上小桌椅,左邻右舍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舒舒服服地吃着饭,有说有笑,氛围融洽。
古民居通风透气,能调冷暖。无论你参观善庆堂、怡庆堂、聚德堂,还是在游览景德堂、成德堂、承启堂、世昌堂、树德堂或是燕怡堂、垂裕堂……都会发现在堂屋上,往往设有通往后院的边门,左右两扇。只要开一条小门缝,就能使房屋内的空气得以流通,一股清风袭来,凉意阵阵,比吹空调还惬意。农家人忙完农事,就经常坐在厅堂的长板凳上消暑。
当城里饱受“热岛效应”的炙烤,没有空调就难以入眠时,双洋却是一处避暑胜地。乡村的夏夜,古民居的庭院凉风习习,夜凉如水。爱喝水仙茶的双洋人,就会在闲暇之余,摆弄起茶几,招呼左邻右舍,大家一起围坐庭院中,谈天说地,不亦乐乎!一旁的孩童们也打闹着,欢笑着,和谐地融入这清凉宁静的夜色里。有谁不喜欢这份凉爽,有谁不享受这份惬意?
得空,常回家看看,住一住这凉爽宜人的老宅。在堂屋庭院与亲朋好友一起啜饮壶中茶,聆听天籁,感受田园生活的闲逸与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