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城东有座古牌坊
■ 陈健 文/图
龙岩城登高东路西侧,龙川东岸,原铁路水泥厂职工宿舍旁,坐落着一座古朴大方、气宇轩昂的四柱三门三层石质结构的牌坊——贞孝坊。
抬头仰望,石质制成的牌坊造型端庄,线条简练,形体真气弥漫。顶部正中是宝葫芦造型,在灿烂的阳光下祥光闪耀;首层正中镶嵌着的条石板上,醒目地刻着“圣旨”二字,笔法凝重,让人肃然起敬;二层中央横匾镌有“贞孝”二字,字体遒劲潇洒、力透纸背,匾之左右两端分别书有“峕道光十二年(1832)”和“阳月谷旦建”的字样,表明此牌坊已经有191年的历史;“贞孝”匾之下方,南面碑文是:“特授福建龙岩直隶州知州彭衍堂看得,贞女素真乃龙岩连氏七世祖姑也。孝由至性,贞本诚心,痛父母之云亡,方年十八,迨兄嫂其继逝,遗侄两人,怆怀鬻育之勤,永念续宗之义,于是慈严并至教养,兼劳为所当为。惟常思夫养志安,兹素守遂不字以终身,因孝完贞,惟贞完孝宜荷。圣朝盛典,聿扬潜德幽光。”
北面碑文为:“工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魏元烺看得,孝女连素真,贞本性成孝由天授,堪怜幼岁痛怙恃之无依挽及笄年,叹兄嫂之并逝遗二侄于一线存血,谁劳愿孤影以终身。守贞不字,开百千万年之瓜绵,椒衍奇衍直冠古今,历七十九载之玉洁冰清,辉光自昭日月,恂为巾帼完人宜沐。天朝褒典。”碑文洋洋洒洒,连素真之德行跃然其上。
正门的门楣上镌有“明处士连梅隐女素真立”10个字,铁画银钩、刚健柔美,两侧的石雕虽然已经风化模糊、不易辨清,然定是寓意美好之图案;正门双柱双面均刻有“懿行著龙川想当年抚侄承祧宗枋永赖,新恩来凤阙看此日显微阐隐俎豆增光”“不字抚孤贞心永并河山古,存宗绵祚孝行长偕日月明”楹联,笔酣墨饱,整齐工整,是为连素真歌功颂德。大门左右存有小门。
连素真,龙岩县平在坊(今龙岩市新罗区东城街道社兴、东新一带)人,龙岩崑正连氏七世祖姑,连梅隐之女,生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卒于明景泰三年(1452),其“幼失怙恃,年十八兄嫂继逝”,留下两个侄儿,“一甫十龄,一在襁褓”。面对如之厄运,连素真满怀一腔热血和仁慈之心,怜悯家族血脉单一如线,以巾帼少女立男子之志,视侄如子,含辛茹苦,抚养成人,自己终身未嫁,为保全家族血脉延续牺牲自己,无怨无悔。其贞孝德行,有断机之风!
连氏子孙后人,支派蕃衍,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成为龙岩城中望族。连氏族人咸称七世祖姑素真为“义姑”,其“抚侄如儿姑作母,全宗为父女为郎”的志节坚贞、性行孝悌的“贞孝”品德,让人敬重无比,代代传颂。
清朝道光年间,连氏族人吁请建坊旌义姑连素真之德行,龙岩直隶州知州彭衍堂拟就呈表,工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魏元烺阅后感动至极,即撰就奏表上京禀明圣上,道光皇帝对连素真义姑守贞不字、贞孝之德行亦予赞誉,龙颜大悦,特降旨敕旌表“贞孝”,恩褒建坊于龙岩州通往永福、雁石及漳平县、宁洋县的交通要道之上,让后人永远瞻仰!
牌坊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风貌。遥想当年,龙岩城乡遍及意在指示方位表道路之坊、意在明建筑标识表府署庙宇之坊、意在树杆立样表功臣贤德之坊、意在约束道德行为表忠孝节义之坊、意在光宗耀祖表先辈官阶业绩之坊、意在尊老敬老表百岁之坊、意在激励后昆表科举登榜之坊等,共达115座(民国三十四年版《龙岩县志》有载),这些牌坊或古朴凝重、庄严肃穆,或金碧辉煌、绚丽华美,构成一幅幅瑰丽多姿、蔚为壮观的人文景观,发挥了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功用,彰显了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龙岩古县民风淳朴、人文富丽和重诗书尚礼义的浓厚气息,足见兹地文风之昌盛,经济之发展,社会之向前。然而,由于长年的风雨剥蚀,战乱兵焚,地震火灾以及城市建设和道路拓宽的需要等原因而被人为拆除,绝大部分已经荡然无存。然,贞孝坊亦“命运多舛”,清光绪十八年(1897)因地震等原因倒塌后重修;1963年又遭狂风暴雨袭击仅存牌坊下半部,2012年连氏族人出资再次修复。而今以挺拔壮观之雄姿矗立于龙岩城东,成为龙岩市区不可多得的甚至是唯一存留的古牌坊,亦是了解、考证、研究本地古代石构建筑,尤其是牌坊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拥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一座古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座古牌坊就是一个故事。以教化民众,积德行善,扶危济困为目的而建的牌坊,若如当今之公益广告,对弘扬真善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颇有良益,极具崇高的社会价值。重视与保护古牌坊,意义非凡,也是历史责任。古迹文物,千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