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小众消费品市场出圈并不是偶然现象
■ 陈良锦
不久前,笔者采访了一位返乡创业的代表江福春。他在厦门待了20年,一直深耕生态农业,去年8月他回到家乡永定区陈东乡白腊坑养起了蚂蚱。为何会盯上蚂蚱这个看似小众的市场,江福春说他经过了充分调研和深思熟虑。他说蚂蚱可食用,也可药用,价格稳定,收入较高。“产卵的时候可以卖卵,一只蚂蚱一生可以产3次卵。死亡后晒干又可做饲料,卖20-30元/斤。生长20天左右,它还没长翅膀,这时它特别重,50-80元/斤,很适合拿去养蜂。仅养蜂,福建市场一个月需要2-3吨蚂蚱。”前期为了摸清市场,江福春跑遍了福建。
在一次演讲中,马云谈到在阿里巴巴有个商家只卖48码的鞋子,“我说这家伙怎么只卖48码的鞋子?”后来,马云发现他很有创意,因为穿48码鞋的人很难在实体商店买到合适的鞋,而网上卖48码鞋的也只有他一家。
无独有偶,在东莞创业的一位长汀企业家“大风哥”也在一个小众消费品市场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件小众消费品就是工业大风扇。“大风哥”说,2016年他到广州花都汽车城,坐在一个客户的车间休息区,没有看到风扇但感觉风很大。他奇怪地四处张望,抬头一看,上面有一台工业大风扇。客户告诉他,这种工业大风扇是进口货,一台大概要8万元。后来他了解发现,很多大的汽车整机厂或配件厂、大的物流公司、运动场所等,都需要工业大风扇,而国内的生产技术已经具备了生产工业大风扇的能力,价格比进口的要实惠得多。此后,“大风哥”便毅然踏足这个小众消费品市场,并做得风生水起。
这类例子其实不少,说明小众消费品市场出圈并不是偶然现象,它背后有着一定的逻辑所在,他们有的是以亮点取胜,有的是以稀缺取胜,有的是以创新取胜。大众市场犹如浩瀚的大海,由无数水流汇聚而成,而小众市场就像是河流中的无数小溪,过去因为信息不畅,小众消费品市场的供求之间无法沟通,但如今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许许多多的小众需求能够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可以较快地形成一个庞大得足以和畅销产品抗衡的需求,汇聚成一条壮阔的河流。
所以说,小众市场的产品并不一定就是小众需求。诚然,小众市场的路是狭窄的,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往往只有少数人才会去走这条路。当我们发现某个有潜力的小众需求时,必须先弄清楚,这个小众需求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利益,是否有可能通过“互联网+”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数量。如果这两个方面都没问题,就可以抱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尝试着去切入这个小众市场,并用心深耕其中,直至耕耘出一个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