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汀江追蝶寻梦


陈玲蓉 绘

■ 詹鄞森

他退休后,一脚踏入充满神秘未知、人迹罕至的自然王国不能自拔。那里有蜂飞蝶舞、鸟叫蝉鸣、奇花异卉、参天古木、遍地蕨类。他如获至宝,拍照记录、查找资料、对比研究。终于,从数十万幅照片中,收集、整理、撰写了20多万字材料,由福建汀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编著成200多页的皇皇巨著《汀江源蝴蝶》一书,完成了他又一圆梦之旅。

朱裕森家在福建长汀,闽西日报摄影记者退休后,一头扎入汀江源头,追寻自然资源,致力生态保护。他说,我一下子被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迷住了,这里植被丰富,生态良好,从苔藓到昆虫,从植物到动物,无所不有。进入大森林,深呼吸一下,便感觉心旷神怡。他每日早出晚归,甚至也宿森林,泊在河畔。他属猴,人亦瘦小,像是回到他任性狂奔的家园,那种感觉无可比拟。

“好哇!你去做,我支持你。”就因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巫成火局长的这一句话,他感觉吃下了定心丸,从此开始了漫无止境的追寻自然精灵之路。

他背着沉重的“长枪短炮”、无人飞机、帐篷以及野外生存的必备工具,踏上梦寐以求的汀江源探寻之旅。武夷山脉南段,山高林密,生物多样性丰富,特色鲜明。在长汀西北部,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如入宝地,惊喜若狂,每日都有新的发现。这里有以川苔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汀江水系鱼类、大型真菌等为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有汀江大刺鳅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他进入一个个淳朴的山村,深入密林深处,在田野河畔、草甸荒野,他发现这里的鸟类、昆虫无人干扰,自由自在。河流清澈,河道中随处可以发现一般不易见到的川苔草、苦草和眼子菜,长汀的拟腹吸鳅、大刺鳅生长其中。斑头雁、鸳鸯等频频现身,难得一见的海南虎斑鸦也乐于在此生活,白鹇成群出现在森林中。他怕打扰它们,屏息凝气,观察、拍摄、记录,有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

他的镜头,是应收尽收,不放过任何新鲜奇特的自然之子。他起早贪黑,行程几十万公里,踏遍青山,涉足河滩,7年来记录到鸟类18目64科320多种,蝴蝶5科166属313种,维管束植物1270多种,其他昆虫400多种,还有哺乳动物、蛇类、蛙类、鱼类和蜘蛛等。据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李振基介绍,许多种类还是新发现、新纪录,我们之前进行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时都没拍到。

朱裕森从外行进入内行,从初学者成为专家学者,他博览群书,在书海中徜徉,查找资料,研究对比,向有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学习,进行动植物的分门别类。他终于整理了鸟类、昆虫、蕨类等动植物系列,成为汀江源生物多样性的系列科普丛书。他在出版了《长汀常见鸟类》雀形目、非雀形目两册书后,又出版了这本《汀江源蝴蝶》,成为长汀开展自然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

龙岩拍鸟的人不少,找鸟的人多,哪里发现新鸟类,很快被人发现。当初,他以为蝴蝶比鸟类好拍,当他融入“蝶海”时才知晓,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生物进化千万年来,蝶类的生活习性扑朔迷离,为了躲避天敌、适应恶劣气候,不断进化出一套生存技能。有些以成虫越冬,有些以蛹过冬,有些成虫长时间躲在叶子背面,有些却干脆待在高大冲天的树冠上。他不断观察、思考、分析、学习。他常常单枪匹马,孤独、无助沉入寻蝶之路。拍蝶容易识蝶难,他拍了一大堆蝶类,识蝶的专家却很少,他到处求助,建立微信聊天群,寻求帮助,这本书终于得以面世。

生命不息,朱裕森以战士的姿态,在闽西的生态自然之海遨游,奉献且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