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走出的铁骑将军


■ 陈天长 胡志文

盛夏时节,走进闽赣交界的长汀县四都镇荣坑村,这个大山里的小村庄走出了被誉为铁骑将军的开国少将刘昌。走进刘昌将军陈列馆,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刘昌将军光辉的人生历程和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从造纸学徒到红军指挥员

刘昌,1913年10月出生于长汀县四都镇荣坑村一户刘姓农家,出生刚刚三天他的父亲便因病去世。由于家境贫寒和军阀混战,刘昌仅念了两年私塾便被迫辍学,小小年纪就在鞭炮作坊和土纸厂当童工。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闽西,解放了刘昌的家乡长汀四都。当年12月,刘昌参加了少年先锋队,次年4月他加入古城区游击队,1931年他加入红军,任红一军团红12军红34师101团通信员,先后参加了攻克汀州、铁上杭、攻打漳州等战役。1933年他被选派到红军彭杨步兵学校政治营学习,在校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调任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分区警卫连指导员,后升任该分区独立第二营政治委员、21师63团营教导员,红八团23师68团2营教导员等职,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1934年3月,刘昌升任江西军区赣江独立团党总支书记。

血战长征路 胜利抵陕北

1934年10月中旬,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指挥下,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失利,刘昌随部队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成为干部团的一名战斗员。红军巧渡金沙江期间,刘昌率领一个排战士经过一整夜急行军,寻找到红三军团并引导其在皎平渡口快速过江,为红军主力安全渡过金沙江作出重大贡献。1935年11月,刘昌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直罗镇战役。此役刘昌带领独立营伏击国民党兵的一个连,歼灭敌人50多名,为当地群众夺回被抢的牛羊和粮食。瓦窑堡会议后,刘昌调任直罗镇独立营任政治委员。1936年3月,刘昌晋升为陕甘独立团政委,率部阻击敌东北军向根据地进攻,与敌展开五次战斗,打破敌人北上进犯延安的企图。同年八月,陕甘独立团改编为29军257团,刘昌任政委,参加了曲子镇战斗(俘获敌骑兵旅长叶罗子及敌军30多名)等一系列西征战役,为巩固和发展陕北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精兵”御陕北 纵马戍绥蒙

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刘昌随部参加了山城堡等战役。1941年,日、伪、顽对解放区发动了百余次“扫荡”、封锁、进攻和夹击。刘昌坚决执行上级“精兵”指示,领导陇东军分区的拥政爱民运动和整风运动。经广大指战员的共同努力,该部实现自给自足,战胜了严重的天灾,战胜了国民党的野蛮封锁,实现生产、训练、学习三丰收。1945年8月,受中央紧急指示,刘昌与邱仁华率34位同志前往内蒙古林西,参加筹建热北军分区工作。刘昌作为八路军代表,只身与少数民族军谈判,争取少数民族领军人物加入到我军序列,建立了蒙汉联军,顺利成立了蒙汉联军司令部、政治部。内蒙古骑兵第四师成立后,刘昌出任内蒙古骑兵第四师政治部主任。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挑起全面内战。驻华北的傅作义、阎锡山部,集中了9万多人向绥蒙解放区进攻。刘昌等人率蒙骑第四师奋起反击,粉碎了国民党军夺取天山、进占林东的企图。自1947年5月至1950年4月,刘昌和广大骑兵健儿纵马驰骋,浴血拼杀,共作战654次,歼敌21900人,缴获各种火炮70门、战马22400匹。

心系国防 情系家乡

新中国成立后,刘昌被任命为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刘昌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刘昌为内蒙古军区政治委员。

作为一名从闽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子弟,刘昌将军始终不忘家乡父老乡亲,不忘家乡各项建设事业。1958年,刘昌将军与杨成武将军一同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1979年,他携夫人廖殿明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再次重返长汀苏区,沿红军路线参观学习,重温那段苦难岁月,回忆战火纷飞的年代,凭吊牺牲的战友,长汀老家干部群众夹道欢迎他们。将军要求在老家祖屋前聚会,和儿时的伙伴、幸存的当年战友欢喜相见,这是将军夫妇最高兴最动情的日子。1985年刘昌离休后仍然坚持学习,并撰写文章激励自己教育后人。1990年9月,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接见刘昌将军,并亲切握手。1992年,刘昌将军在呼和浩特市逝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