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的练世桢
■ 林东祥
练世桢,1910年生于武平县象洞乡洋贝村,父亲练省荫是前清的秀才。由于深受旧时传统教育影响,练省荫思想保守,胆小怕事。
清朝覆灭后,练省荫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练世桢从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为了供儿子读书,练省荫放下秀才的面子,脱下长衫,拿起不熟悉的犁耙工具,参加农事劳动,节衣缩食。练世桢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杭最好的中学琴岗中学求学。
1928年,练世桢毕业回乡,在洋贝、官坑等地任小学教员。当时的象洞已是革命风雨满山乡,洋贝、官坑等地的秘密农会不断壮大,广大农民强烈要求摆脱豪绅地主的压迫。练世桢作为乡村知识分子,时刻关心着群众的疾苦,思想有了较大的变化,他已经不能平静地做“孩子王”了。各地争取自由的革命热情,深深地感染了这位青年教师。在洋贝党支部的帮助下,练世桢白天教书,晚上投入到火热的农民运动中,因为表现积极,被发展为中共党员。入党后,练世桢更加积极学习马列主义,宣传革命道理,做好农民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练省荫隐约听到儿子没有专心教书、同“穷棒子”瞎混、参加革命活动的事,“闹革命”“造反”这些可是杀头掉脑袋的事,可干不得。
一天, 练省荫好不容易逮着儿子回家取衣服的机会,拦着儿子有如下对话:
“桢儿,你好好的书不教,同赤色分子、穷人瞎混干什么呢?”“世道黑暗不公,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官吏贪暴无度,就不应该去改变吗?”“天道如此,你看那庙里的菩萨坐的坐,站的站,那是各有各的命,小民哪里有能力改变什么?”“大家都不去改变,社会会好起来吗,劳苦大众有出头的日子吗?”“儿啊,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造反可是杀头满门抄斩的事,你好好的书不教,去闹事去革命,你枉费我送你读书明理的心了。”
怕事的练省荫说服不了儿子,只得把他关锁在谷仓里,企图隔绝他与革命者的来往。练世桢不听保守父亲的“劝告”,他胸怀着远大的革命理想,他反复做母亲的思想工作,母亲思想通了,终于站在了他这边,母亲帮助他逃出谷仓。练世桢冲出家庭,参加了轰轰烈烈的象洞农民大暴动。
暴动胜利后的第四天,象洞遭到了钟绍葵匪部的血腥洗劫,练世桢与暴动骨干和赤卫队一起且战且退。从此,他以职业革命者的身份转战在闽西、赣南。他参加了第一次到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并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练世桢不断地成长,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基层指挥员。
1930年3月,红四军领导号召武平籍的干部、战士回武平打游击,以巩固、壮大武平苏区。练世桢在练宝桢等同志率领下回到武平。他与练维民等到武北,一起整编武北四支队,并活跃在武北、汀南、杭西一带撒播革命的种子,进行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动。
1932年初,杭武县撤销,武北区仍划归武平县。在重建武平县委时,练世桢担任县委宣传部长。1934年4月,他在上杭太拔的某次战斗中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