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客家大庄园:锦绶堂
■ 宋客 文/图
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有一座客家大庄园——锦绶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是涂刘氏为纪念早逝的丈夫涂儒玫(字文绶)中举而建。据考,涂氏祖籍福建汀州涂坊,迁广东大埔后再迁湖南浏阳。
据传,涂刘氏的丈夫涂文绶24岁时病逝。从此,涂刘氏开始了长达33年的守寡生活。1895年,为表彰涂刘氏贞节,光绪皇帝特别批准涂氏族人为涂刘氏建立贞节牌坊。于是,涂刘氏侄孙涂寿朋开始着手修贞节牌坊,同时计划为她修一座大宅院颐养天年,并在房屋建成后,请湖南巡抚陈宝箴题写“操并松筠”匾额,以表彰其贞节。但她坚决要求把宅子命名为“锦绶堂”,一来丈夫被朝廷追授为“五品封典奉政大夫”,够得上穿锦袍、佩绶带的资格,二来丈夫名字中有“绶”字。因此,“锦绶堂”其实是清代的贞节烈妇为纪念亡夫而建立的。辛亥革命次年,涂刘氏去世,锦绶堂成为涂家后裔公产。
锦绶堂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条轴线布局,砖木两层结构,三进院落,四周建有垣墙围护,为典型的天井院落式民居建筑,有房屋108间,天井17个。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三军团攻克湖南长沙,于7月29日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面对国民党重兵“围剿”,红军主动撤离长沙,省苏维埃政府于8月11日入驻锦绶堂,不久迁至平江长寿、上衫。1931年3月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再次迁至锦绶堂。同年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湖南省苏奉命撤并。其间湖南省苏领导湖南人民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斗争,有力促进了湖南革命形势的发展。1960年锦绶堂被定为湖南省文保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3年4月11日,闽西客联会考察组一行曾前往锦绶堂考察。但见内外墙上保存有大量革命标语、收支报表等,整体建筑四面通达,光洁明亮,雕梁画栋,熠熠生辉,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