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石径之岭


绘图:刘登飞

■ 李史明

石径岭是横亘在武平县城西北边的一座大山岭,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岭,而是需要用身心去仰望的山岭,是一座在当地人心中很有分量的山岭。每当谈论起石径岭,人们心中都难掩对这座山岭的几分敬重、几分仰望、几分向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我们几个喜欢户外运动的伙伴,相约开启了向往已久的石径岭之行。

进入石径岭步道,只见沿途奇峰屹立,沟壑相连,山峦叠翠,云雾缭绕,山中景致,若隐若现;道路两侧树高林密,荫天蔽日,藤蔓攀岩,苍茫翠绿;路边长满了不知名的各种花草,山涧中清泉凛冽,水流潺潺,桐花送香,鸟鸣悠扬。眼前饱览的是青翠碧绿、崖深林密的秀美风光,脚下走着的是铺满落叶、裹满青苔的石阶小道,旁边流淌着清澈见底、叮咚作响的淙淙流泉,大口呼吸的是清新纯净、甘甜怡人的山林气息,行走在这负氧离子爆表的山水之间,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生机盎然的环境当中,犹如身处在一幅山水画卷,更恍若是在人间仙境中。我想,无论你情绪是多么的低落,身处此时此景的你,一定会变得浑身的舒坦,变得完全的放松。爱好户外徒步的我,走过不少山涧小径,也攀爬过许多的高山峻岭,但像石径岭如此秀美的步道,还真不多。正如明代武平教谕王銮诗云:“云梯削壁若书空,卓绝巍峨势独雄。寒影回超千嶂外,高悬多被白云濛。昼含雾雨看长润,夜透星河望不穷。南去北来人不断,遥看浑似画图中。”

我们到石径岭,如果只是欣赏她的优美景色,那是远远不够的。在明清和民国时期,石径岭古道还承担着交通要道职能,既是古时沟通闽粤赣地区的一条“三省通衢”的官道,也是当年来往于闽粤赣之间的客商、挑夫、走卒的唯一通道,古时“盐上米下”就是通过这条通道实现的。当年江西地区的粮食、土纸、茶油、麻织布品等农产品,正是经石径岭流向武平和广东的梅潮汕地区,而梅潮汕地区的食盐、海产品、棉布等日用品也是从这条通道流向武西北和赣南地区。古人诗云“南来北去人不断,遥看浑是画图中”,可见当年古道的繁华景象,对当时闽西、赣南、粤东的经济和民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真是难以想象,如此大批量的货物,都是通过当时的挑夫肩挑背驮艰难的一步一步攀上千级台阶万米峻岭而上江西下广东,挑夫们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去从事这份艰苦的工作,他们承受了多少苦难,经历了多少艰辛,流下了多少血泪和汗水啊,石径岭,见证了这些劳苦民众的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

我站在石径岭山脚抬头望至山顶隘口,只见石砌台阶崎岖蜿蜒如天梯至云天,心想当初是谁铺设了这条便利了无数过往行人的石阶道路。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那就是我的同宗先辈,城北李氏后裔斗仙公。从前,石径岭道窄崖深,崎岖难行,过路客商行走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滑落深渊之中。斗仙公在云游途中看到石径岭的陡峭崎岖难行,便萌生搭桥修路之意,经筹备,于明朝崇祯年间动工砌石铺路。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在石径岭砌成南麓700多级,北麓500多级共一千多级石阶,这条石砌台阶十分陡峭,与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被古人列为武平八景之一,曰“石径云梯”。我走过很多山间古道,除了石径岭古道现在知道是斗仙公出资修建的,但还有更多的古道是谁修建的并不为人所知。每当我行走在这些古道上,我都会感叹我们的先辈当初去铺设这些石阶古道的壮举。要知道当初的条件,在崇山峻岭之间铺设建造这样的古道,其艰难可想而知。斗仙公们当初去做这个事,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做功德,只是作奉献。为了道路的畅通,为了行人的便捷,更为后人的福祉,先辈们不计酬劳回报,不怕千难万险,不畏风霜雨雪,不辞千辛万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铺设去建造这些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少则十几公里,多则上百公里的石砌古道,他们的仁爱之心、从善之举、积德之劳,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和敬仰!

拨开历史的云烟,石径岭还记录了一次难忘的战斗,一段光荣的历史!

1927年10月中旬,八一南昌起义军主力由粤入闽,朱德、陈毅怀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率余部2500多人向江西运动,在武平县城与尾随之敌国民党钱大均部激战后,紧急转移,途经石径岭。当时,在石径岭有一股国民党反动地方武装,为首的叫何四妹,率一众土匪盘踞在隘口,他们得知朱德的部队要途经石径岭,便以为可以凭借石径岭天险阻止起义军前进并趁机捞上一把。战斗在部队即将到达隘口时打响,敌人凭借有利的地形,对起义军发起了疯狂的攻击,部队损失较大,如果强攻隘口,势必难以取胜,而且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就在前有土匪堵截,后有敌军尾追的关键危急时刻,朱德以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一边指挥部队疏散隐蔽,并派部分部队正面佯攻,一边带领警卫排从悬崖陡壁处攀岩而上,犹如神兵天降般出其不意从土匪侧后向敌人发起了猛烈进攻。战斗中匪首何四妹当场毙命,敌人被打得七零八落,其余匪徒见状夺路而逃,起义军夺取了隘口并顺利通过了石径岭,取得的石径岭战斗的胜利。这是一次关键的战斗,是一场关键的胜利!经此役,起义军经东留疾速进入了赣南山区,挥师井冈山,激流归大海,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过了艰难的攀爬,我们终于登上了石径岭隘口,转身回首放眼望去,石径岭的险峻、陡峭、崎岖一览无余,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眼前的美景和远处水库及县城尽收眼底,山风徐徐,松涛阵阵,林海茫茫,满山的青翠,满眼的碧绿,不觉让人心旷神怡。望着眼前的一切,我耳边仿佛听到了当年石径岭官道的繁华喧闹,修桥筑路时的叮咚声响,以及那场战斗的厮杀呐喊,我心想,石径岭何其有幸,留下了那么丰富的胜迹,让后人去追寻、去仰望、去向往……

石径岭,的确是一座值得用身心去仰望的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