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变身“志愿红”

“北门大妈”了不起!


■ 融媒体记者 施薇 通讯员 康玉珠 文/图

北京的“朝阳大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新罗区北门社区也有这样一支队伍:她们由一群热心大妈、大姐组成,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40岁,平均年龄65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北门大妈”。

“北门大妈”成立于2016年,刚成立时仅10余人,现在已发展到了160余人,她们就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整个社区,把志愿服务做到了北门社区的边边角角、方方面面,成为了我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她们荣获第五届“福建消防公益事业先进集体”称号,“北门大妈”品牌工作法也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社区工作法。

“无业”大妈再上岗

北门社区位于龙岩中心城区繁华地段,有36个居民小组,人口近两万人。社区内老旧小区多,类型复杂,且大部分处于无专业物业公司管理,或者是由小区业主自管。同时,社区内二手房交易频繁,人员变动性较大,而社区工作人员仅10余名,社区治理难度着实不小。

2012年,北门社区建立了智慧平台,实行网格化管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治理的有关问题,但社区事务覆盖难、群众自治难等问题依旧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夯实网格化管理基础?

“社区大妈就成为我们考虑的对象了。” 5月25日,北门社区党支部书记翁艳丽告诉记者,社区有许多家庭主妇、退休职工等“大妈”,她们生活在社区,对社区情况也比较了解,一方面可以方便快捷地收集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身边人服务身边人,也能起到比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为此,2016年3月8日,翁艳丽向社区广大居民发出“身边人为身边人服务”的倡议,鼓励家庭主妇、退休职工等居民踊跃报名,成立“北门大妈”志愿服务队,定位为协助社区“两委”参大事、做小事、管闲事、夸好事、纠错事、谈心事。

“‘北门大妈’是网格管理的一种延伸,夯实了网格基础,让我们的网格化管理更加精细,也更显成效。”翁艳丽对大妈们赞誉有加。

这群大妈“管得宽”

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四个志愿者每天在社区不间断巡逻。这些志愿者们身穿印有社区党群服务电话的玫红色大妈志愿服,走在社区大街小巷里,到处“管闲事儿”:看到有人破坏公共设施,她们会上前教育;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她们会及时制止;谁家卫生间漏水影响楼下、台风来临前谁家花盆还放在阳台上、有人损坏体育设施、有人乱扔垃圾……她们都要“唠叨”几句。邻里小纠纷、安全隐患往往就在大妈们的声声嘱咐中消灭。

“一开始有些人不理解,他们说我们多管闲事儿。管闲事儿就管闲事儿,我们还非得管出个花样来!”75岁的郭荣花是一名热心居民,当时得知社区要成立志愿服务队的消息,便主动要求加入。

“我们社区自从有了‘北门大妈’,各种社区常见问题大大减少!”翁艳丽告诉记者,去年年初,辖区内一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对此很不解,改造工程难以推进,在“北门大妈”的协调解决下,居民转变了态度,其中有三位小区大妈也受她们影响,当月填写了申请表,加入了“北门大妈”志愿服务队。

“才艺双全”了不起

“保健养生有猫腻,运动健身添活力,以房养老高收益,头脑清醒须牢记!诈骗手段万万千,捂紧钱袋不沾边……”近段时间,北门社区大街小巷,不时传来清脆的音乐快板声。

根据“北门大妈”志愿者专长,社区在志愿服务队内成立了宣讲队、山歌队、小品队、快板队等特色队伍,采取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和社区公共场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其中,“北门大妈”志愿服务队还积极配合新罗警方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自创自演养老防骗快板书,与民警一同进社区、进小区、进市场,掀起了养老防骗“六进”宣传新热潮。

“我们的大妈都是‘才艺双全’。为了让更多的大妈能参与其中,我们还根据大妈各自的特点,定期开展山歌、舞蹈、消防、演讲等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大妈的个人能力,让每一个大妈都能成为一个故事。”翁艳丽告诉记者,“针对腿脚不便、口才没这么好的大妈,我们安排她们专门收集社区信息,让社区信息征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实现将神经末梢延伸到各个家庭。这些大妈除了利用散步、锻炼、聊天等空闲时间掌握社区居民动态外,她们还积极宣传反家暴、反邪教等法律法规以及创城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