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心腹大将——刘国轩


■ 郭义山

刘国轩(1628—1693),字观光,长汀四都赖坑人。他身材魁梧,勇力过人。清顺治三年(1646),清兵入闽,国轩只身赴漳州,投军自效,屡立战功,但清将未能奖掖他,只当了个军中小头目,郁郁不得志。此时,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抗清活动,声势日大,并先后攻占福建同安、海澄等地。顺治十一年(1654),郑成功攻漳州,此时任漳州城门把总的刘国轩,即开门献城投降,当即得到郑成功的赏识,升为大将。此后他跟随郑成功北伐南征,屡建奇勋。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率二十五万大军,从厦门出发,经金门、澎湖至台湾禾寮港(今台南境)登陆,在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援下,攻克荷军重要据点赤嵌楼,围攻荷兰总督府所在地赤嵌城(今台南安平),击溃来自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的荷兰增援舰队。次年2月1日,荷兰总督揆一率部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在这次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战斗中,刘国轩作为郑成功的心腹大将,率领将士冲锋陷阵,勇猛顽强,无往不克,使敌人胆战心惊。连荷兰总督揆一也不得不承认,郑成功、刘国轩率领将士“不顾死活地冲入阵地,十分凶猛大胆,仿佛每个人家里还另外存放着一个身体似的”。

1662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5个月后病逝。其子郑经嗣位,用陈永华主政,用刘国轩主军,统一指挥台湾军务,割据台湾。

康熙十三年(1674),清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及子尚之信,响应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叛乱。郑经乘三藩之乱,进攻潮州、惠州、汀州、邵武、漳州、泉州、兴化等地。刘国轩为正总督,指挥诸路军马,纵横驰骋,英勇善战,给清军以重大打击。后清廷调集数路大军南下进剿,刘国轩终因寡不敌众,于康熙十九年(1680)退守澎湖。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攻澎湖,刘国轩率领水军应战。施琅实力雄厚,又通阵法,利用风候使用火攻,加上刘国轩战略战术失误,致使澎湖大战失败,损兵12000多人,毁船舰190多艘。

澎湖一役,使郑军几乎全军覆没。康熙通过施琅实行招抚政策。刘国轩征得嗣王郑克塽(郑经子,郑经已于康熙二十年病逝)、大臣冯锡范同意后,即修表投降清廷。从此,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刘国轩渡海由福建晋京,得到清廷的隆重接待。清廷授以天津卫总兵等职。国轩于康熙三十三年(1693)病逝,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