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岁月共情长
□ 杨晓松
为了参加一场远在千里之外的阅读盛会,内心激动,深夜难眠,一如小时候到了除夕亟待天明去打饼子一般,起了个大早。车辆行驶在安静的马路上,远远望见一轮如蛋黄颜色的太阳并不耀眼地出现在正前方,佐之以一条绵长的路和一棵光秃秃的树,加上不亮的天色,无限意趣。我突然觉得,天上的这轮太阳,不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太阳吗?它一直耀眼在每个人心里,只是被日常的生活遮蔽了, 如我,一场阅读活动让我抑制不住兴奋,不仅因为课,还因一座城,一些景,一些人。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学校的时候,大巴徐徐驶进校园。宽阔的操场,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高,儒雅,微驼。
我落座不久,那陌生又熟悉的身影又出现了。心中的仰慕、激动与渴望,使周身沸腾起来。曾经千里之外,遥不可及;现在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在这个喧嚣、嘈杂又无限功利的时代,内心明澈,仍有坚守,那是多大的满足和幸福。尽管薛法根校长很忙,但当我提出希望和他合影的时候,他爽快地答应,并找了个充满文化味的背景。这份际遇与感动,如太阳,会温暖灿烂很久。
细柔的声音,安静的课堂,这是台湾李玉贵老师和她的课堂。一袭紫红,火热与平静形成强烈的反差。课堂明净,一如碧空,透蓝透蓝。这种美,这种从容,静水深流,泰然自若。“你在哪里?”李玉贵老师亲切地问。“福建。”我回答说。“我也是福建的,在漳州。”依然平静。
端庄清丽,娓娓动听,喜欢她的主持,有诗味,很亲切;喜欢她的课堂,将思辨之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和观课者都经历一场不期而遇的思维碰撞过程。这,就是课堂的魅力。她是张学青老师,留一头齐肩长发,瘦高个。还有他,干国祥老师。他的讲座,激情挥洒,恣意汪洋,酣畅淋漓,把我们带进《大阅读·小阅读·细阅读》的世界。
我蓦然觉得,在喧哗的世界上,还能内心安然,观课,读书,写作,看风景,怡然自得,是多大的享受。而这享受,较之于吃酒搓麻,又是绵长多久!
绵长的,不止有人,有课,还有景。
苏州,水道纵横,到处是桥,到处是舟。水,流淌着苏州的柔情;桥,增添了苏州的灵动;舟,划行着苏州的韵味。泛舟穿行,和着节拍,抚今追昔,无限诗意。但最牵我心的,是打小记住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里的寒山寺。
我问的士司机:“快到了吗?”司机道:“你不知道寒山寺在姑苏城外吗?”我莞尔一笑,是我太心急了。经的士司机的指点,寒山寺到了。黄墙黛瓦,庄严肃穆。墙体嵌三个硕大的白底绿字:寒山寺。寺中古树参天,青烟袅袅。恰此时,响起的钟声悠悠荡来,不轻不重,内心的时空即可交错起来。那是唐代的钟声。敲钟的僧人,应该从未想过敲响的钟声,会勾起一颗伟大诗怀,让寒山寺成了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的一个浓厚的文化印记。那到底是钟声成就了张继,还是张继成就了寒山寺?
在钟声中静坐,通体舒畅,内心净化,我心满足。哪还在意“大文豪欧阳修认为寒山寺三更时分不打钟,张继为了追求某种意境而忽略客观事实”的事件呢?台湾作家蒋勋说:“诗人走在风景里,指点江山,后人多事,跟着去看讲看山,多半是要失望的。诗人指点江山,也多是心境中的江山,与历史与风景都关系不大。”既如此,感应到心中景,就知足了。风景也有缘分,即使是好风景,有些也是看不见的。
在人间烟火里,与岁月共情长。一草一木,一城一景,一人一课,皆是远方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