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烟火水东

插图:夏茉
□ 戴春兰
江边与你立黄昏,街前笑问粥可温。长汀水东街,是温暖的,有光泽的,风姿绰约,气味芬芳,能够抚慰胃和内心偶生的孤寂,就像爱情,一见倾心,然后抵达灵魂。
水东街原名左厢里,后因其位于汀江之东而改名“水东街”。因汀江航运的发达,水东街曾是闽粤赣边区最大最集中的物资集散地,商号林立,人流如潮,整整繁荣了八百年。水东街店铺里的土纸、烟叶、米、豆、木材等通过汀江航运到上杭、永定和广东,而潮汕的百货、海味、药材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进入水东街。
时至今日,水东街从来都是长汀人的心中第一街,繁华依然。水东街上遍布着打铁铺、打金店、打锡店、杂货铺、中草药铺、小吃店、剃头店、裁缝店、古董店、香烛店等,真真是吃穿住用行样样俱全。汀州城内外的当地人、源源不断涌进来的生意人、慕名而至的游客,踏着青石板来而复返,让水东终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甚至到半夜时分,水东街上还是灯红酒绿、人头攒动,鳞次栉比的小店灯火通明,小吃摊飘出诱人的香味,酒客们划拳行令、推杯换盏。在汀江两岸灯火映照下,颇有些小秦淮的韵味。宋汀州太守陈轩诗云“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道尽水东街的辉煌。
真正让水东街载入红色史册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后来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团省委均设于水东街,毛泽东、朱德、康克清、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此居住或工作、战斗过。水东街成了福建苏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成就了汀州“红色小上海”的美名。
夜幕下,璀璨的灯光为小城镀上一层金粉,汀江鳞浪层层,河畔的垂柳好似盛装的新娘。水东桥头的红色小广场,矗立着十几米高的铜雕,铸的是毛主席率领红军战士英姿勃发地攻入长汀的情景,顶上是红旗招展的汀州古城墙,在喷泉和鲜花的映衬下,更显庄严肃穆。
那些风雨如磐的日子里,身穿灰军服的红军战士成了水东街上的一道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购买运送粮草物资、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动员青年上前线……到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而老一辈革命家的清癯身影,挺立在一扇扇雕花窗前,端坐在油灯下批阅疾书,踱步在房间内沉思筹划,慈眉善目地分派任务。当年,奔涌向前的汀江也青碧见底,它的澄澈,一定滋润过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润色过一个个缜密的部署。于是,从这里出发,一个接连一个的胜利,那支筚路蓝缕却刚强如铁的队伍,休养生息不断壮大,把积贫积弱的中国摆渡到繁花似锦的春!
近两年,水东街列入“红色小上海”旧址保护提升项目,精心修缮,修旧如旧,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汀州名城游的必达打卡点之一。
绕过小广场,五米来宽的街面,两边整齐地耸立着两三层楼高式样统一的骑楼。有的下砖上木古意盎然,有的青砖黑瓦古朴厚重,一楼一顶,飞檐高翘。楼下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条街连成两条长廊。骑楼上或住人或开店,下为人行道,天气不好时店里照常营业,而过往的路人则可遮阳避雨安逸自如。
水东街新设了“福街庙会”,带大家找回老汀州庙会记忆。挂满椭圆的、圆的、金鱼形各式红灯笼的灯谜门楼光彩夺目,粉的蓝的白的各色油纸伞如云似霞妙不可言。炸春卷、炸灯盏糕、芋头丝、棉花糖让游人挪不开脚步。随便坐进骑楼下的小吃店,点上一盘刚在油锅里嗞嗞作响的煎薯饼,配一碗墨鱼高汤氽成滚烫美味的鸡嫲、牛肉“兜汤”,那股子鲜香自时时挑逗你的味蕾。再往前走,可选购衣帽鞋袜的,可新置锅碗瓢盆,连打金店也挤满了人,真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好似精彩剧目缓缓开幕,水东街袅袅娜娜走到人前,眉眼之间风情万种,穿花度柳进入烟火人间的春。
一千五百多米的长街,居然要用小半天才能尽兴踱出。于是,呼吸着来自水东街的热烈蒸腾的气息,这条古街这座小城在你心中有了异乎寻常的重量。再一次走过水东街,在月色里怡然穿行,眼前这个值得慢慢品读回味的世界,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便温柔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