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开荤


插图/夏茉

□ 范晓莲

给新生儿开荤,是客家传统民俗之一,丰简由人,不拘一格。

俗话说,一味定终身。以前,对于新生儿开荤的食物,以及开荤的时间,很多人家都非常注重。

十几年前,我儿开荤的时间,选在百日那天。那时的开荤仪式还比较讲究,公公婆婆邀请了不少至亲前来聚会用餐。那年,大伯公刚满六十,是个退休干部,能说会道。最重要的,是他身康体健、儿女齐全且有出息,按老话说,是个有福之人。于是,为我儿开荤的“重任”便落到了他的肩上。

开荤那天,公公婆婆早早备好一双筷子、一小壶米酒、一个小酒杯,还备下了“三牲”:一块猪肉、一只公鸡、一尾鲤鱼。婆婆让我将这几样食物同置于木制红漆托盘中,送至宴席的首位,将开荤用品摆放好,等待大伯公为我儿举行开荤仪式。

过了一会儿,大伯公来到主席,双手从公公手中接过孩子,高声喊道:“一手过一手,活到九十九。”接着问孩子的名字,公公答后,大伯公喊了声孩子的名字,又面向厅口高喊:“好名字嘞,呼之大吉!”而后回到开荤用品前的位置,边坐边说:“根基稳固,稳如泰山!”接下来每喂孩子一种食物,就说一句好话,如:“食米酒,天长地久”“食猪肉,诸事顺意”“食公鸡,后来居上”“食鲤鱼,鱼跃龙门”……说是喂,其实是用筷子点一下“三牲”和酒,象征性地碰一下孩子的嘴唇。待盘中所有食物沾个遍后,放下筷子,掏出一个红包放在孩子身上,说道:“腰缠万贯,财宝归身。”说完站起,双手将孩子交还我公公,说:“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开荤仪式结束了,其余亲友纷纷前来道贺。之后,宴席才开始,宾主尽欢。

如今,客家人的开荤习俗已简化不少。开荤的日子有定百日之时的,也有定半岁左右的,开荤食物也各不相同,蒸鸡汤或猪利(猪舌)、蒸蛏干、莲子汤、肉糜汤、鱼汤、面汤等均可,鸡汤或猪利均寓意“大吉大利”,莲子寓意“好事连连”,鱼寓意“鱼跃龙门”,面寓意“春风满面,长命百岁”……再放点儿葱花,寓意“聪明伶俐,万事亨通”,或是放点儿蒜,寓意“能写会算,财源不断”……食物准备好后,用筷子或汤匙沾一点,让宝宝舔一舔,或象征性地给宝宝喂食一些,同时说些吉利话,祝福宝宝能吃会长、身体康健、长命百岁……这些说法各地大致相仿,无非是图个喜庆,讨个吉利罢了。

不过,为新生儿开荤切忌用鸭嫲汤。因为鸭嫲老爱叫唤,按老人的说法,用鸭嫲开荤的宝宝,长大后会特别多嘴,惹人嫌。现在若有人不分场合、不分时候,总是夸夸其谈,多嘴多舌,旁人就会戏谑:你是鸭嫲开荤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