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华章

□ 李迎春
当一次次回望客家祖先的时候,我们不禁叹服他们的毅力和坚韧。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客家人在不断播迁繁衍中,使客家在近现代成为最有影响、最能团结的汉族优秀民系。当客家先民在闽西完成凤凰涅槃,成长为独立的民系之后,就开始全新的旅程。
江西曾经是客家先民短暂的家。根据上杭客家姓氏源流调查研究,上杭客家有一半以上的姓氏是直接或间接从江西迁来。与此同时,明末至清初,又有大量的上杭客家人返迁江西。如上杭廖氏开基祖花的后裔辗转迁徙江西,其中龙南县仅廖花第二子政的后裔就超过3万人,当地民间有“廖半城”之说。《[上杭院前]李氏族谱》记载:李木德裔回迁江西342支444人,跨越元、明、清三代。研究表明,闽西客家人回迁江西的历史长、人数多,几乎涉及每一姓氏。
客家人向义宁州的移民,就是回迁江西历史中的一个典型。义宁州地处江西省西部修河上游,今为修水县,是江西省幅员最广的县。清初,正值清政府组织的“湖广移四川”移民运动开展不久,义宁州也因连年兵燹,时遭水旱灾害,死丧及逃难者甚多,大片抛荒田地无人耕种,江西义宁州亦颁布了“奉谕招民”垦荒优民政策。来自广东、福建、赣南等地客家人携妻带子闻风而动,热烈响应;后以亲邻相邀,迁来人数逐年增多,至康熙末年大批迁入。迁入之初,客家人在山上搭棚居住,开山垦地,生活极为清苦,时称棚民。后来,客家人在义宁扎下根来,联姻结亲,购置田产,促进了当地繁荣发展。资料显示,至康熙末年,入迁义宁州者近万人,上杭客家迁入人数最多、最为集中。
虽然客家人进入义宁是响应政府号召,但是从入籍到考试却遇到了当地人的重重阻力。按照清朝例规,居住二十年以上,就可以申请入籍。客家人迁居修水后,有的居住二三十年,购置了房屋产业,屡经申请却未能批准入籍问题。不能入籍,客家子弟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当作“异民”看待,地位低微,永无出头之日。《义宁州志》载,雍正元年(1723)8月,有客家黄、刘、谢、张、余五姓代表联名具文申请入籍,义宁州知州刘世豪按照定例,批准入籍。消息传开之后,当即受到少数本地士绅、生童反对,到州衙干涉、阻止。第二年正月,清廷户部尚书张廷玉,奏请在江西、浙江安辑棚民,经皇帝批准,文件于二月由首府转到州里,并要火速办理。本地少数士绅、生童得悉后,向省府各衙门告状,阻止客家人入籍。在客家人不断抗争下,客家人另立都图,取名“怀远”,具文上报。雍正三年(1725),朝廷正式批准宁州设立“怀远”都,一律准予参加科考。此后居住在修水县境内的客家人就被称为“怀远”人。
当客家移民取得科举入仕的入场券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嘉庆二十四年(1819),上杭客家移民纷纷捐资在县城创建怀远人的第一个书院:梯云书院。梯云书院的建立,为怀远人培养了大批文、武公职人员人才。据统计,自清乾隆至光绪末,义宁州客家人人文蔚起,科甲蝉联:“怀远”有进士8人,占全县同期进士17名的47% ;举人75名,占202名的37% ;武科举人中怀远人占80% 。最为知名的莫过于迁自上杭中都的竹塅陈氏“一门五杰”。雍正十年(1732)陈腾远从上杭县中都迁入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坑,以种蓝为业,成为棚民,后来定居下来迁到了泰乡七都竹段。陈腾远移民义宁州100年后,陈氏后裔开始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1895年任湖南巡抚,被人称为“义宁陈抚”。陈宝箴长子陈三立(1853—1937),与谭嗣同一起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为清末民初同光体诗派领袖、诗坛泰斗,誉称“义宁公子”。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在金石书画界享有崇高声誉,为近代著名书画大家,誉称“义宁陈君”。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是我国现代史学界一代宗师,誉为“义宁之子”。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是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植物园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这样算来,义宁陈氏从陈宝箴始,短短数十年间连续出现四代“五杰”。“义宁陈氏”与义宁州客家人的教育振兴,成为义宁州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是客家文化在移民史上的光荣延伸与重要收获。
客家人向义宁州移民已经三百多年,当我们翻开这段历史的时候,仍可鲜活地感受到我们客家先辈筚路蓝缕的艰难历程,他们的不屈不挠与奋力拼搏形成了巨大合力,在异乡的土地书写着客家华章。
插图/夏茉
客路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