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增强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一季度金融数据。一季度金融数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和变化?今年货币政策走势如何?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今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增强。”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举行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如是总结。

从总量看,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3月份人民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为经济恢复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2.7%,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增强经济增长的潜能。从利率看,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贷款市场利率改革效能持续释放,3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9个基点;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1个和41个基点。

信贷投放靠前发力

业内专家认为,今年首个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创新高,这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持续向好带动企业贷款需求回升。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99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住户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其中3月份增加超1.24万亿元。对此,专家介绍,在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延续和退出的时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结构矛盾;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快速提升这些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的意愿和能力,比如创设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

坚持稳健调控理念

伴随着信贷的快速增长,我国宏观杠杆率能否保持稳定也引发关注。对此,有关专家回应,随着经济增长波动的加大,宏观杠杆率也相应出现了快升和快降的现象。当前宏观杠杆率的回升有一定的季节性原因。今年一季度,经济仍处于恢复的过程当中,金融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政府债券发行前置等因素也强化了宏观杠杆率的季节特征。目前我国经济恢复发展势头良好,这将有助于全年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

对于市场较为关注的房地产领域,专家认为,近一段时间,随着前期稳经济大盘、稳定房地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方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多项指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现边际好转,在房地产金融数据上也有所反映。从数据上看,今年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月均发放额大约是5900亿元,比去年四季度的月均发放额多19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销售额的比值处于合理区间。一季度开发贷款累计新增约5700亿元,与同期商品房在建规模相比也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债券方面,一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15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境外债券市场信心也在逐步恢复。截至3月末,符合放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条件的城市有96个。其中,83个城市下调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12个城市取消了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从全国看,今年3月份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4.14%,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