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内需步入复苏轨道 提振信心仍是关键

当前内需是否已经有效恢复?如何分析下一步的形势?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总体来看,内需已经步入复苏轨道,需求收缩的压力有所缓解。当前提振信心仍是关键,要加大扩内需的政策力度,进一步激发国内大市场的潜力。
多项数据释放暖意
内需步入复苏轨道
今年以来,市场人气走旺,项目开工升温,数据指标向好,内需恢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消费和投资数据向好。统计局前两月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扭转了2022年10月以来连续三个月下降的趋势,在上年同期较高基数基础上持续恢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2022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比2022年全年收窄4.3个百分点。国家信息中心对每日互动人流量数据分析发现,3月,日均指数相比去年12月低点大幅增长33.4个点。今年前三个月,投资项目中标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7.7%。3月份全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65.05%,比2月增长11.28个百分点。近期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 比上季增加0.5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增加3.3个百分点。
专家提示,内需整体回升的同时,也存在恢复不均衡情况,部分领域有效需求仍未完全释放。以消费为例,在餐饮等接触型消费、出行类相关服务消费等回暖较快的同时,汽车等耐用消费复苏仍不足。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民间投资有待进一步提振。
提振举措密集落地
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列在今年重点工作首位。近期,从部委到地方,加快酝酿推出系列举措,推动内需潜力加快释放。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我国将从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等五方面扩内需。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将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酝酿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新举措。地方层面,湖北省3月22日印发2023年全省稳预期扩内需促消费工作方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山东省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明确目标,推出具体举措。
专家表示,伴随相关举措落地见效,消费和投资有望进一步得到提振。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需求收缩的长期压力仍然存在,还需要将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改革相结合,长短相济、综合施策。
稳预期强信心
扩内需还需多路挖潜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宗光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改善社会预期和提振社会信心,放到纲举目张的中心位置。接下来的关键是在提振信心方面拿出实招硬招,尤其是在改善增长前景和提振企业家信心方面,拿出有获得感的措施。“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是很充足的。同时在结构性政策方面,采取超常规的实招硬招,提振社会信心,让企业敢投资也愿投资。”有专家认为,当前首先要稳住投资,具体包括在未来几个月推动基建投资延续高增长,保持制造业投资韧性,以及通过政策调整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缓解地产投资的拖累效应。下一步提振国内需求的重点是引导居民消费回升。在他看来,着眼于从全链条角度促进消费复苏,还有两个关键节点要补强: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这主要依靠经济修复带动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二是切实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除了全面放开消费场景限制、推动经济较快回升外,重点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居民收入预期。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