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固本强基 优化方法 提高实效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阶段复习建议
□ 周维美
今年是我省“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第一年。针对“四新”形势变化,高考复习备考面临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基于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夯实学科基础,完善主干知识体系
纵观近两年我省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均体现“基础性”要求,注重必备知识的考查。从历史学科层面而言,主要指重要史事的概念、线索、特征和历史规律认识。因此,备考复习中应该重视主干知识梳理,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内化。同学们可采用古今贯通、纵横联系的方式,抓“点”(即坐标,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串“线”(即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铺“面”(即某一时期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织“网”(即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对知识进行整合,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也可以按照时间段或者学习主题进行知识归纳整理,或是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来完善,掌握握必备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具有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认知体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今年是新教材的第一年高考。高中历史新教材采用的是通史+专题的体例,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内容都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复习备考时,加强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的融通。
二、熟悉高考考查的各类题型功能,掌握解题技巧与训练答题规范
由于新教材的变革,今年福建卷历史高考主观题的试题结构和题型将有变化,主要表现在增加一道8分素养题,学科综合题变为24分,不再考查旧教材的人物题或改革题。
四道主观题的题型特征及其呈现方式为:
两道素养题,以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考查目标,以灵活多样的情境素材构建试题,呈现形式不拘一格,其设问要求明确而具体。
一道综合题,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科素养,以反映时代主题或热点相关的历史问题为考查立意,各个设问体现了试题考查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不同设问之间的关系逻辑严谨。
一道开放题,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科基本素养为试题立意,试题素材及其试题建构具有多样性特征,设问的概念性要求明确,要求考生在设问范围或模型、框架内完成作答,这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关键。
在高考冲刺阶段,要加强解题能力训练,包括审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准确表述能力、对比分析能力,尤其要重视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做好答题建模。如学科综合题可运用“审、读、联、组、规”五步法答题:
“审”即审题。第一,通观全题,明确主题。第二,审四语,即限定语(在时间、空间、条件、程度、角度等方面作了限定,实际上就是对答题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提示语(指题干中的指出、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中心词(是题干的中心内容也称主体内容,一般位于答项语的前面)、求答项(应回答的内容,通常包括原因、表现、措施、结果、影响、异同、特点、性质、意义等)。第三,审分值,根据分值写要点,量体裁衣。第四,审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答案来源即“依据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样,试题要求明确了,就确定了解题方向,也为解读材料信息指明了方向。
“读”即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就是带着设问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主题,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独立还是互补),不要纠缠于个别字、词。一读材料的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二读正文,史背景、阶段特征等,通过“人物”明确重大史实、阶级关系、国家利益等;通过“出处”了解时代背景、阶级立场、史学观念等。借助标点符号划分层次,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同时还要考虑各段材料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
“联”即联系与试题相关的知识。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材料内容肯定会与课本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命题者在命制材料题时,不论用新旧材料,还是用史学家的结论或历史现场的人的话语,抑或是与大家学习的观点相左的内容,通常会先确定一个知识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去选取材料。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准确解读材料,找出符合设问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主动地联系所学知识,建立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问题——材料——教材”三者的联系,调动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对应所学知识点。
“组”“规”即组成答案要点,书写表达规范。答题时要紧扣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量分答题,书写时写出回答词,该分段时分段,要点该加序号时加上,层次分明。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材料和设问的提示信息,对应好相应的历史阶段,进而回忆所学知识,重组知识要点。答案要点要做到“简洁明了”“科学完整”,尽量将得分“关键词”写在前面,不做过多展开论述,确实做到面要全、点要多、话要短,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作者系武平一中正高、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