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准星楼里话“准星”

图为准星楼内大门。
□ 陈健 文/图
龙岩城中的天马山(又叫莲花山,旧《县志》称乌石山),其东南麓有一座庞大的古民居建筑准星楼,历经27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耸立于天地之间。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楼,“乌石为屏,奇峰作案”,藏风聚气,溪流环绕。其主体面积达5000平方米,原建筑及配套设施面积近3万平方米,三进两落,围合院式二层楼,通高10米,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站立于面朝东南的外大门,看到了岁月久远、皮层剥落的木质门扇,其上刻着的遒劲有力的行书“加冠”“进禄”依然清晰可见。穿过庭院,到了坐北向南的内大门前,读罢两侧“乌石为屏瑞霭坎云新气象,奇峰作案祥昭离火振文明”的楹联,深感其意隽永。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内大门、门厅、天井、前厅、天井、中厅、天井、左右厅、后厅,全楼有6个厅堂,90多间房。阔大的建筑光线亮堂,干净整洁,让人舒适。楼内的公共通道、厅堂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造型精美,壁画焕彩。尤其是山水勾画细腻,人物花鸟栩栩如生,石、砖、木雕及泥塑等形象逼真,体现了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准星楼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肇建者为倪友攀。遥想当年,倪友攀为筹措建楼资金,其及家人曾漂洋过海远赴海外经商,待赚得一定钱财后,便携带回家整地建楼,资金告罄再外出赚取。在兴建大楼的60余年里,倪氏族人多次往返海外与龙岩之间,留下了“赚三年(钱)建三年(楼)”的传说。
在大楼西侧倪先生家歇息,众人回味“准星”楼名。有人说“准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枪械(炮)瞄准的装置;另一种指的是古秤秤杆上的刻度。”
倪先生回道:“准星楼的‘准星’两字,指的是人们常常使用的秤杆之上的刻度。秤,是衡量物重的最重要的工具,长期以来,人们视其为公平、公正、公道的象征。相传,它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的丞相李斯根据秦始皇‘天下为公’的原则发明的。
“李斯发明的这种秤,一斤为十六两,即一斤中有十六个刻度,一个刻度为一两,这种刻度即为‘准星’,十六个准星对应天上的十六个星宿,即分别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提醒人们,心中要有方向,明辨是非,不能为了谋钱图财而迷失方向,忘乎所以;同时,心中要有准绳,遵守正道,不偏不倚,做到公平正直,公道正派。特别是在做买卖用秤时,不得短斤少两,若是短一两(星)则失福,少二两(星)则减禄,缺三两(星)则折寿。”
“古人之所以把秤杆上的刻度叫着‘准星’,不仅仅因为它是用来衡量物重的,更是用来度量人心的。因此,刻在秤杆上的准星,必须是黄色的或者是白色的,透亮清晰、易于辨识,绝对不能用黑色的作准星而黑了‘星(心)’。这是古人用智慧巧妙地告诫人们,那些心术不正之人,生死正邪全在一念之间,切莫为了贪图一点蝇头小利而丢弃做人的良心和原则。”
诸葛亮说:“我心如秤,不能随人低昂。”此说法已然超越了商品买卖,升华到了人格、品德的高度。是的,杆秤上的十六颗星,它秤的是方向、正道和良心,秤的是公平、正义和诚信。用“准星”作楼名,更是教育人们,必须走正道、做正事,以诚为本、以义致利,多积阴德、少占便宜,心中时时刻刻有“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