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振,芷溪人民心中永远的大姐


□ 杨元浩

在我的家乡连城芷溪,村里上了一定年纪的长辈只要一提起刘熊生,就会谈到他的生母王叔振,并且亲切地称其为“王大姐”。

王叔振烈士(1906—1935),原名淑贞,陕西三原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刘伯坚烈士的夫人,我党优秀的妇女活动家。王叔振1930年11月底受上级委派,到芷溪做妇女工作。

1929年3月11日,红四军挺进闽西,鏖战长岭寨,接着三打龙岩城、攻占铁上杭,先后消灭了军阀郭凤鸣、陈国辉、卢新铭,建立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20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二次入闽,途经长汀涂坊,在连城新泉下罗地小憩。21日午后,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队伍从新泉到芷溪。芷溪党支部黄孟伊等人获悉“朱毛红军”要过境芷溪,事先组织人员,在坪头“掌上珠”的大樟树前,搭好主席台,策动芷溪及周边村庄的群众,到场参加欢迎“朱毛红军”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演。

自此,地处闽西红色根据地腹地的连南重镇芷溪,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当时,许多妇女也加入到革命活动中来。她们做军鞋、军衣,开展拥军、劳军活动。但是,乡村妇女大多数都拖儿带女,没有文化知识,对革命道理理解不透,所以,急需精干的妇女干部到芷溪领导妇女工作。上级根据芷溪的具体情况,于1930年底选派有苏区妇女工作经验的王叔振,到芷溪开展工作。

当时王叔振已身怀六甲,住在芷溪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文清公祠堂。

王叔振到芷溪后,深入群众,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和当地妇女交朋友,学习当地方言,在杨峻亭公祠创办夜校教妇女识字,传播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教唱《妇女解放歌》等,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干部。同时,还要组织群众做好支前、扩红、征粮、派公债、做布鞋、织草鞋、救护伤病员、组织对烈军属互助劳役等诸多工作。一个孕妇,在热火朝天的革命工作中,玩命地奔忙。

1931年4月初,王叔振在芷溪区苏维埃政府的住处生下她的第三个儿子刘熊生。4月16日,王叔振突然接到一封快信:“明日派人接你到瑞金中央机关工作。”

王叔振为了践行入党时的誓言,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工作,毅然做出作为母亲最艰难的抉择——将未满月的儿子熊生送给苏区母亲抚养。在王叔振写给丈夫的信中,有这么一段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文字:“伯坚:你说过的为着革命,我们是什么都可以牺牲的。我忍着极大的痛苦,含着眼泪,把熊儿送人了……”

为了日后方便寻找小儿子,王叔振与收养人写下了“抱约”,由于当时形势的不稳定,“抱约”中故意将自己的姓名写成“王淑振”。“抱约”如下:

刘门王氏生下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抚养成长,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恩不可忘记,仍要继续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

母:王淑振字

公历一九三一年四月十六日写于闽西芷溪

“抱约”虽寥寥数语,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字里行间不仅蕴涵着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反映出了革命父母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私的献身精神。

1953年,党组织终于找到了刘熊生,但他没有去北京过好日子,而是毅然决然地留在芷溪,尽人子之责,为养育他的母亲尽孝!他牢记着生母的遗嘱:“长大在黄家承先启后。”从此,以黄、杨、邱、华为主要姓氏的芷溪,便多了一户刘姓人家。

据芷溪的黄喜清、黄华玉等当年的少先队员回忆,1932年至1934年间,王叔振在新泉任县委书记,虽然日理万机,百般操劳,但是仍然会到芷溪看望熟识的姐妹。20世纪七八十年代,芷溪仍然有许多老人会唱《妇女解放歌》《十二月革命歌》等王叔振当年教唱的革命歌曲,还有许多人记得那个齐耳短发、和蔼可亲的“王大姐”。

芷溪的群众,一代接一代地传颂着王叔振等革命先烈的故事。

王叔振烈士,永远是芷溪人民心中的大姐。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