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熠熠通古今

——深切缅怀红军博士涂通今将军


□ 杨秋明/文 量子/图

2023年清明节前夕,武夷含黛,汀江呜咽,敬爱的涂通今将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109岁的光辉历程。

“‘涂’谋大业红军博士救死扶伤功德誉天下,通今博古军校师长辛勤耕耘桃李满中华”,这是后辈为涂通今光辉一生所撰写的楹联,高度概括了将军的崇高风范和辉煌人生。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将军的光辉业绩,寄托我们深切的哀思。

医疗卫生事业就是战场

涂通今,1914年9月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坊村丹溪河畔的一户贫农家庭。祖父涂志宾是清末贡生,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四书”,甚至可以整本整本地背诵。他的学名“通今”和辈分名“习史”,就是出自《三字经》中的“习史者,通古今”。因为家贫,他在本族宗“裔资谷”的资助下读完了私塾高小,而后便成了放牛娃。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经水口渡口越过汀江,途经涂通今的家乡涂坊;12月3日又到涂坊,在“恒兴号”店住了三天,并在赖屋塘召开军民大会。毛泽东、朱德在会上号召大家“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毛泽东的演讲,让背诵过孙中山遗嘱、盼着“耕者有其田”的涂通今,看到了美好的革命愿景。在闽西苏区“扩红”运动号召下,1932年,涂通今报名参加了红军。

从军之初,血气方刚的涂通今要求上前线,扛枪打仗。没想到,上级派他去医院报到,分配他学习看护,救治伤员。进入医院第二天,院长出了一道“为什么要当看护”的考题。涂通今盯着试卷,猛然间想起医院大门上的一幅标语:为救护前方归来的英勇将士,为培养无产阶级的医学人才。凭着对医护工作最朴素的理解,他把这句话一字不落地写下来,没想到竟得了最高分。

接下来的专业培训中,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临床技术课,涂通今都获得优异成绩。他发自内心地敬佩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并默默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学好看护、弄通医术,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从此,医疗卫生事业就成了他的战场。

1933年,涂通今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红三十二军第九十六师卫生所医生、所长,中央教导师医务主任,后方第四医院医务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4年9月底,红九军团从长汀出发开始长征。11月9日,红九军团在湖南汝城遇到恶战,部分伤员来不及撤离,流落在战场上。涂通今遵照“不丢掉一个伤员”的宗旨全力救治,当他处理停当后,主力部队早已不知去向。他便和十几个伤病员组成了一支孤军,冒着枪林弹雨拼命向前赶,终于在第三天赶上了大部队。血战湘江时,涂通今已是军团兵站医院的医务科长。炮火中,他把药箱顶在头上,蹚着齐胸的江水到达对岸。

长征路上,涂通今拼尽全力救护伤员,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用门板搭手术台,把被单撕成条当绷带,举着油灯照明……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涂通今和战友们克服千难万险,为救护战友、保存革命力量做出了贡献。

到达陕北后,涂通今进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外科主治医生,曾经为两个团扑灭了疥疮。解放战争时期,涂通今先后任松江军区卫生部部长、东北野战军东线兵团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接管了哈尔滨伪满军医大学,改编为东北军医大学后,由他兼任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涂通今任解放军中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组建华中医学院,兼任院长、党委书记。

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

1951年,国家百废待兴,国家决定调200名学员前往苏联学习,其中医学30名,每人攻读一个专业。组织安排时任中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的涂通今赴苏联留学,主攻神经外科。

年近不惑的涂通今,神经外科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临行前,上级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神经外科在我国是缺门学科,中央非常重视啊。希望你早日学成回国,为国家填补这一空白。”

1951年9月,涂通今走进了莫斯科布尔科登神经外科研究所。在苏联求学期间,他不厌其烦地接触病人、询问病史,学习苏联各民族语言和医学术语。为完成一份精准的病历,他常常反复修改、数易其稿……一年后,他跟上了课程进度,俄语也说得非常流利。通过一番理论上的升华,他于1954年发表《三叉神经节肿瘤的诊断》《关于三叉神经节的血管分布》两篇论文,引起了同行们的注意。他制作的“三叉神经节的血管分布标本”,一直陈列在布尔登科研究所的解剖研究室里。

1955年7月,涂通今关于神经外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在苏联医学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上全票通过,并顺利获得神经外科医学副博士学位。

1956年,涂通今学成回到祖国。他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原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务。

根据总后勤部常委的指示精神,涂通今出任四医大领导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在其附属医院组建我军第一个神经外科,使之成为全军神经外科的训练中心。1956年8月,四医大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成立。兼任教研室主任的涂通今满怀热情,亲自编写教案,直接参与神经外科临床、干部培训和科研实践活动。不久后,涂通今主刀的我国第一例小脑桥脑角胆脂瘤手术成功,继而切除晚期听神经瘤手术也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亦属全国首创。涂通今带领团队大胆创新,使颅脑外科的接诊检查和手术准备时间大幅缩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原第四军医大学工作的近20年间,涂通今作为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神经外科骨干。1985年他从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离休时,已经有一批又一批的神经外科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为后来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翻译出版的苏联《神经外科手术学》,成了我国神经外科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读本;他撰写的上百万字的《医学论文集》,成了医学界的不朽篇章。他还担任主编,出版了《急症神经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军事医学卷》,并和段国升、曾广义编审出版了《实用神经外科学》……

涂通今在我国神经外科领域享有崇高威望,为国家和军队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奉献育新人,桃李布三军”。周恩来总理曾赞扬他“涂通今是我们国家的红军博士,是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1964年,涂通今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1995年11月5日,在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涂通今被授予“对医学科学及学会发展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表彰状。

革命家风就是传家宝

从一般部队医生,到多发病常见病医生,到外科医生,再到神经外科专家,涂通今成就了他的事业历程;从乡村放牛郎,到红军战士,到我军干部,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涂通今完成了他的信仰轨迹。

涂通今坚守初心,以淡然之心保持勤廉家风。他经过长期实践,为后人提出了六条家规家训:一是传承客家人勤劳、简朴之美德,努力工作,勤俭持家;二是日常起居饮食,以有益健康、朴素大方为准,不攀比、不铺张;三是孩子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学有所成、精通本职;四是积极向上,突出政治,德才并举,品学兼优;五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个人的言谈举止;六是不依靠父母,不搞特殊化,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为了更好勉励后人,涂通今亲笔题下:“耕读持家,慈善为人;德才并举,品学兼优”。

在涂通今和夫人王黎的严格教育下,他们的孩子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并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涂通今不但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非常热爱和支持家乡的发展建设事业。他非常重视千年古城长汀的人文景观修复,题写“中国汀州古城墙重修记”,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坚定、积极、有力的支持者;他热爱公益事业,专程参加梅坎铁路和赣龙铁路开工庆典;他热爱家乡教育事业,离休后第一次回家乡,看到涂坊中心幼儿园没有校舍,在老祠堂上课,便多方设法引资,建造中心园,并亲自为涂坊中心小学师生讲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赠送母校大座钟,捐赠3000元建立“希望书库”,题写“抓紧时间学习,一寸光阴一寸金”,勉励青少年学生奋发图强;他非常关心家乡医疗卫生事业,捐赠医疗器械给当地卫生院;为了家乡发展经济,他号召地方种植油桐,并多次关心家乡乡镇企业的发展……

丹溪含泪思游子,星光熠熠通古今。让我们用一首将军家乡的山歌,表达对将军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博士将军英名扬,故乡山水增荣光。

大爱人生家国情,红土地上好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