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村,红土地不会忘记


□ 黄晋锋

竹马,是上杭县茶地镇一个偏僻边远的小山村,人口不到400人。四周群山环抱,整个村庄是一个小盆地,房屋呈环状依山而建,盆底中间是一片宽阔肥沃的田地。

革命战争时期,竹马群众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全村有17位革命烈士。

打土豪分田地

1929年6月5日,红四军攻打白砂前夕,红四军第一纵队从溪口大洋坝出发,经坑口、岩下山、翁基,到达竹马天子地,以便堵住白砂的南大门,在此向白砂进逼。

6月7日,红四军和闽西红军五十九团,分三路向白砂进攻。毛泽东、朱德率二、三纵队和军部,经吊钟岩、小禾坑向白砂正面进攻,林彪率第一纵队为左翼从天子地逼近白砂,傅柏翠率红五十九团为右翼,进攻丘坊民团。红军从天而降,打得国民党驻上杭的钟铭清部措手不及,慌忙逃窜。次日,红四军第一纵队300余人回到竹马,拦截东南方向来犯之敌。

听说钟铭清部被消灭,竹马群众奔走相告,村子里贴满了“打土豪、分田地”“工农求解放”“翻身做主人”等标语,到处一片欢腾,村民们自觉为红军捐钱捐物,还杀了一头大肥猪慰劳红军。在红军的帮助下,村里组织了暴动队。暴动队把地主吴占博、吴占亮的房屋封了起来,并将他们两家的100余亩田地全部按人口平均分配给了村民。竹马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

不久,村里召开了一次扩红动员会议,全村共有53名青壮年报名。竹马赤卫队正式成立,吴高铭任队长,吴唱初任副队长,戴从森任军事科长。

7月,中共竹马村支部成立,吴如南任书记,建立了少先队,吴仰潮任队长。8月,农会也建立起来,主席为吴如煌。在党支部、农会的领导下,竹马群众积极协助红军攻打上杭城,砍了许多竹子,做成竹排、竹梯、担架等,以作攻城之需。

1930年3月,竹马乡苏维埃政府建立,戴发科任主席。他组织人马专门在下科村的横梁设立了红色经贸墟场,并在墟场建了几十间店面,成立消费合作社,活跃苏区经济。可惜,横梁墟开设不到一年,便被国民党兵夷为平地。

同年7月,竹马赤卫队被编入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个排。在排长吴立顺率领下赴久泰、茶地、千龙、大燮、高屋、官山等村,发动青壮年报名当红军。当时,仅竹马就有11人应征参加红军。

移民并村吓不倒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开始长征,上杭苏区大部分沦陷。留在苏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及游击队被迫上山开展游击战争。竹马群众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举全力支持游击队,为游击战争的胜利做出很大贡献。

彼时,廖海涛、游昌炳等领导的双髻山、岩下山红军游击队经常到竹马一带开展活动。竹马群众为游击队筹粮筹款,送米送菜送情报,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警觉。敌人想方设法切断竹马群众与游击队的联系。茶地伪乡长温玳派村联保人员在村内日夜站岗放哨,派民团头目吴佩昌、曾德昌等进村搞破坏。游击队员吴光锡、吴立顺、吴秉星、吴占攀等只能在晚上半夜回村布置工作。

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当地革命群众,强化保甲制度,两次强迫竹马村移民并村。第一次是1935年,要求干部、接头户和红军家属等20多户村民移出竹马村,如吴仰潮、吴学茂等,造成他们无家可归;第二次是1937年初,全村81户380余人,全部被迫移民到邻近各乡村。

据了解,当时全村50余人被伪乡公所关押,20多人被判刑,被害死、饿死、病死的有130多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40%,全村灭绝30户。

加入闽西义勇军

解放战争开始,戴发明重操旧业,与戴发清一起在竹马以卖茶为掩护,为游击队做通信联络工作,直至上杭全境解放。

1949年4月,中共上杭县委在白砂禾仓角召开会议,讨论接收地方政权,筹粮筹款,迎接解放大军南下等问题。会后,游昌炳根据会议精神前往竹马与茶地乡支会主任吴秉谟联系,动员建立闽西义勇军。

当月下旬,竹马村的许多革命志士参加闽西义勇军,为迎接解放军南下,解放上杭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