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访温坊


□ 邱德昌

寂静的温坊村,位于长汀、上杭、连城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历史上先后被长汀、上杭、连城三个县管辖,这个人烟稀少的偏僻小山村,是当年红色交通站与福建省军区随营学校所在地。红色故事,散落在每条崎岖小道间。

1929年9月,南阳、涂坊在罗化成领导下举行了“南阳暴动”,此时,归属长汀县南阳镇马洋洞区管辖的温坊村农民在饥寒交迫下也觉醒过来,大胆劫获了途经村里的新泉民团的食盐。为防备民团报复,温坊村张德才、华红胜、华桂芳三人前往南阳找罗化成,商量应对办法。罗化成送给他们红旗一面、大刀一把、梭镖一支,鼓励村民举行暴动。温坊村遂组织农民起事,与邻村涂坑、樟背、高屋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组建农民武装,开启了温坊武装斗争序幕。

1932年2月福建省军区在汀州成立,并成立随营学校。5月,福建省军区随营学校设在温坊村,校址为村民张占明的住宅张家祠堂,校长邓有毅,政委温含珍。随营学校开设军事、政治教学班,从1932年5月到1934年8月间,共举办了6期教学班。村里老人回忆说,随营学校设3个连,一连住张德才家,二连住张各如家,三连住张志万家,人数有300多人。随营学校的学员们刻苦学习军事与政治课程,随时准备参加战斗,保卫二分区(即福建省军区汀清连分区)。史载:1933年3月21日,敌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七八旅三五七团第二营从连城芷溪出发,袭扰福建军区后方基地南阳,军区随营学校发现前来袭扰的敌军后,立即奋勇迎战,抢先占领了制高点,一方面从附近高地迂回敌后奇袭敌人,使敌人首尾难于两顾不支退却。此战俘敌70多人,击毙敌连、排长数人。1933年4月2日第66期《红色中华》以《随营学校学生击溃顽敌》为题,报道了此战。

温坊村还设立了中央红色交通线秘密交通站。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当年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顾问李德爱吃“溜溜子”的故事:温坊村的交通站联络人华崇胜与张兆高到南阳一个小山村接人,李德与刘群先(博古爱人)在红三师张参谋长及参谋吕黎平陪同下,从上杭旧县进入南阳。把客人接到温坊后,张兆高妻子红梅为他们准备了午饭,其中煮了“溜溜子”(芋卵汤),李德连连称这道菜好吃,还讨了一包准备路上吃。老红军吕黎平回忆录《峥嵘岁月》记载了李德秘密进入苏区途经连城新泉的情景:1933年9月下旬的一天,红三师张参谋长和机要科参谋吕黎平的小战斗队,扮成农民来到连城新泉温坊这个小山村,就宿营在温坊村张氏祠堂的秘密接头站,后在温坊村交通员、接头户华崇胜向导下,到新泉温坊村附近另一个秘密联络点,接李德一行回张氏祠堂隐蔽居住。第二天一早,李德用纱布把头包扎起来,装扮成一个伤号,经南岭往长汀,晚上赶到苏区汀州城宿营,第三天下午就安全到达瑞金沙洲坝。

李德当年居住过的旧宅,如今仍保存完好。在这间厢房里,我看到木板墙上写满了红军标语,标语内容是“纪念五一,反对帝国主义割分中国”等,落款是福建军区随营学校第三连宣传队。隔壁一间木屋也写满了标语,内容是劝十九路军投诚不要打红军等内容。邻近一处古宅,是红军烈士张梅江和老红军张德才旧居,可惜张梅江住的那间房子已倒塌。连城县人民政府编的《福建省连城县革命烈士英名录》载,张梅江出生于1913年,1930年4月入伍,曾担任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团政委,最后血洒疆场,壮烈牺牲。

在村庄入口处另一侧,矗立着为牺牲在该村的54位烈士而建的烈士墓和纪念亭,1961年建,2013年重修。序言称谭震林为十九军军长,战斗也只提到一场,且是刘忠直接指挥战斗,其实这个叙述有误。刘忠并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他此时在红11师33团任政委,在江西境内参加反第四次“围剿”战斗,参与歼敌52师、59师战斗,并于1933年3月20日在江西南丰县草台岗歼灭蒋介石嫡系敌11师,从而胜利结束了第四次的反“围剿”战斗。非常碰巧的是,在村民张占明老屋里的红军漫画,就是表现红军活捉敌59师师长陈时骥和击毙敌52师师长李明的。另一幅漫画是讲国民党政要员向反动派美帝国主义主人哭诉,称多名国军师长被擒,“围剿”失败的故事。这屋内的二幅漫画,是当地驻扎在村里的福建省省军区随营学校三连宣传队所作,画得妙趣横生。据推测,这些漫画有可能是王直将军的手迹,因为王直将军曾经是这个随营学校的学员,而且漫画风格极相似。但刘忠有没有进这个村活动呢?刘忠著《从闽西到京西》称,他于1930年3月从闽西红军学校毕业后任红十二军103团一连三排长,曾驻军于新泉,这个团亦全部由连城子弟兵组成,刘忠曾参加攻打连城县战斗,失利之后又回到南阳驻扎,这时他任职的一连改为十二军二纵,他任连党代表。他进入距离他家仅20华里的温坊进行革命活动,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他曾于1987年9月25日给温坊村民回过信件,可见,他对温坊是充满感情的。马洋洞一役,开国少将王直参加了战斗,当时王直将军在福建军区随营学校学习,据王直将军所著《王直回忆录》所述:“我们在上杭南阳马洋洞和十九路军打了一仗,共歼敌两个连约500人。那时,气温高达38度,我们押着100多名俘虏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我带领宣传队协助押送这批俘虏,一边行军,一边向俘虏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

寂静的温坊村,鸟语松声,人迹罕至,行走在林间小路,仿佛仍能感觉到当年的战火余温,《谭震林传》记载的当年温坊村战斗恍然再现眼前:“群众自动地前来支援红军作战……一百余人至四五百人的担架队参战。当战斗在傍晚结束时,群众把饭菜送上火线,慰劳干部、战士,担架队星夜兼程,把伤员抬送到离马洋洞15公里外的赖坑乡红军医院治疗。归晚,沿途男女老少,举着火把为担架队照明,如火龙般蜿蜒15公里,汇成了人民战争的壮观景象。”温坊村的乡亲,自然是这条火龙中的一员,成为人民战争的一支熊熊火把。是啊,是乡亲们的饭粮,养育了红军成长;是人民战争的火把,照亮了红军胜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