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儿盛开时


□巫庆明

花卉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它不仅可以装饰生活环境,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生活素养和品位,还能改善生活品质。在杜鹃花儿盛开的季节,我和朋友一起来到中国杜鹃之乡——漳平永福,赏杜鹃,品生活。

永福,典型的高山盆地,被称为“高山花园”,在《中国名胜辞典》中还被誉为“闽中胜景”“小庐山”。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优势,永福当地人种植花卉历史悠久,永福杜鹃销售量占全国的80%。杜鹃花,别称映山红,又名山石榴,为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遍山中的花朵,因而得名。据统计,全世界的杜鹃花种类有九百余,我国就占500多种。国内有九江、赣州等多个城市定杜鹃为市花。

永福镇西山村十里花街的金兴园艺,是永福最大的杜鹃花展示基地。多有八方游客远道而来,漫步其间,欣赏杜鹃花的风采,在大饱眼福之余,再购买几盆回去装点庭院。步入杜鹃花苑,一盆盆、一钵钵造型各异的盆景杜鹃花映入眼帘,花团锦簇,令人目不暇接。红色,淡红,杏红,雪青,紫色,白色……听说勇于创新的永福花农还培育出了绿色的杜鹃花。前来游赏的几位美女,在花丛中穿梭来往,观花,拍照,与那杜鹃争奇斗艳。都说爱花也就是爱生活,不无道理。以赏花的心情看人生,人生就是一次短暂的花开,一次百花的盛筵。

盆栽杜鹃,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栽培历史最少一千多年。杜鹃枝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到唐代就已移入庭园栽培。唐宋以来,诗人、词人皆有咏叹,留下诗篇。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情有独钟,不仅写下了许多赞美杜鹃花的诗句,而且亲自移植栽培。第一次移植未成活,写下了“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之诗句。人们爱花,养花,把花融入自己的生活。爱花的人大多纯真无邪,在他们的眼中,生活要像花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绽开,做最绚丽的自己。

杜鹃不仅具观赏价值,园林价值,还有祛湿调血,治痰饮咳嗽和跌打损伤功效,具备药用价值。人们因杜鹃花花朵的颜色不同而赋予其不同的意思,白色杜鹃,被认为清丽脱俗,男女之间相互赠送,更显得高雅。白红相间,则含义更为深沉,表示希望,与你融合。西方人对杜鹃也有特殊爱好,他们认为杜鹃花繁,是“鸿运高照,生意兴隆″的好兆头,全红更是如此。

人人喜花,个个爱美,谁都热爱生活。革命战争年代,闽西儿女参军参战,前赴后继,可歌可泣。堂叔婶夫妻俩参加松毛岭战斗后踏上征途,说好次年杜鹃花开之时返程。开始,有口信捎回,后杳无音信,据说已于湘江战役双双牺牲。一年复一年,花开又花落,等啊,盼啊!岭上几度映山红,堂叔公老两口望眼欲穿不见亲人回,抱憾终生。漫漫长征路,一里一忠魂。壮士一去不复返,血洒疆场,魂落异地他乡!悲,且壮也!他们也留恋故土,他们也热爱生活,但是为了革命的理想,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看,这漫山遍野红灿灿的杜鹃花,不正是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染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们用生命换取?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杜鹃花记载见证着那段悲壮历史,植物文化赋予它新的内涵,融入中国历史红色文化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