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带动消费回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财税政策在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中有何亮点?下一步,财税政策如何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

有效降低消费成本

“新年小心愿达成,这样上班通勤、回家探亲、假期旅行都方便多啦!”近日,江西抚州的赖女士在购入一辆新能源汽车后高兴地说。春节期间,心里酝酿购车多时的赖女士从抚州比亚迪乾元新景汽车销售公司税务部门宣传小分队得知,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随即果断“出手”。按照13余万元计税价格测算,购车可省下约1.35万元税额,再加上政府发放的3000元电子消费券补贴以及车行让利等活动,买车少花了近2万元。

对新能源汽车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这是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2022年全年,我国累计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879亿元,同比增长92.6%。2022年9月,国家又将该项政策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而消费能力的提升与居民收入分配密切相关。其中,财政、税收政策发挥着突出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实际上,近期以来,税收政策频频出手促消费。1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其中,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婴幼儿食用的均化混合食品、冻蓝鳕鱼、腰果等食品,咖啡机、榨汁器、电吹风等小家电的进口关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将从7.4%降至7.3%。专家认为,一系列关税调整措施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比2019年春节假期年均增长12.4%,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生活必需品、家居升级类商品、旅游服务等消费增长较快,返乡过节带动务工大省消费增幅较高。

支出发挥放大效应

各地消费逐步回暖,与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密不可分。“财政多措并举加大扩内需支持力度,有效促进消费升级和潜力释放,这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重要内容。”李旭红说。

在福建,2022年安排2亿元支持各地发放消费券,开展“全闽乐购·福见商旅”促消费活动;安排2000万元鼓励各地采取发放补贴、消费券等形式促进汽车消费,对省内购买新车的给予每辆不低于3000元补贴。

专家认为,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有效支持了扩内需、促消费,进一步推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政策力度持续加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近期以来,针对需求不足的矛盾,各地财税支持措施持续“加码”,激活和扩大居民消费,推动消费市场升温。

在各省份2023年预算报告中,“促消费”成为支出政策的重点。福建省提出,支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服务等“智慧+”消费,扩大汽车等重点领域消费。

从宏观政策层面,财税如何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财税政策能够给扩大内需保驾护航、赋能添翼。比如,通过加大支出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对消费的引导、撬动作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白彦锋说。

税收政策对消费的激励作用受到高度关注。白彦锋认为,近年来,人们对健康、医药服务需求猛增,税收政策可以不失时机地给予减税扶持。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居民对于迭代升级类商品的需求呈现出“井喷”状态,也应该是2023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给予税收扶持的重点领域。此外,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扩内需、促消费方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今年,我国增值税立法加快推进,有利于增强税制确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发挥引导消费的积极作用。同时,消费税对特定消费品的课税在引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李旭红说。 (经济日报 记者 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