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永福龙车行


图为龙车革命纪念馆外景。 (图片来源网络)

□ 刘丽芬

轿车驰于省道,此行于我来说是心怀虔诚的。永福龙车,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熟悉是因为我的家乡本就离龙车不远,多次听过龙车的红色故事;陌生是因为龙车村原名叫“朗车”,曾几何时记忆中熟悉的村庄已有了新的称呼,令人心中顿生几分陌生感。

42公里,离城不长不短的距离,恰好能让我在这个距离的时间里,延伸我的思考与期盼。心绪随车轮的旋转奔驰着,有一种向往,一种期待,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怀,在此间悄然舒展。

走进龙车,熟悉的乡村场景处处欣欣向荣,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中。和风吹送,勤劳的农人们开垦的田地里和自然力堆积成的绿色山峦,翻起了一层层的绿波,稻苗与花、果、树木、青山,织就一幅黄绿红交错的美景。龙车村隐在高山间,伴于溪水边,如一幅正在创作中的油画,“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正为这幅画添加色彩。

村中矗立着一座醒目的红色建筑,那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之一——龙车革命纪念馆。蓝天下,红色的墙,不大的馆所,却有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庄严。进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幅幅写满龙车村革命历史的画作,龙车的红色记忆便这样随之掀开,震撼我的心灵。这时你会真心佩服古人所造的一个词“英雄”,不是这两个字,便无法描述那群英勇无畏的人。漳平第一个党支部、第一次革命暴动、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第一支农民武装队伍、第一支妇女游击队〈后上升为南福区妇女游击队、(龙)岩南(靖)漳(平)妇女游击队〉的诞生地……这么多的第一,正是英雄们以血、以泪、以生命铸就。

第一支妇女游击队“岩南漳”妇女游击队,我被这个称谓所吸引。很难想象,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那群穿着打满补丁的布衣的女子,在炮火中穿行,救伤员、打游击,在昏暗的油灯下缝军衣、军被、军鞋……就是这样的一群弱女子,创下了历史性的第一,柔弱的身躯被那样的时代推到了炮火的风口浪尖,而她们则用她们的坚韧与不屈、青春与生命,书写出不一样的历史。今天,我站在关于她们的画作面前,去感受她们的力量,去感知她们的信念,去见识她们的柔情,就是这样一群女子,平凡而又伟大,内敛却又光芒四射。

我的目光再次被龙车“阿庆嫂”陈宝英吸引。陈宝英,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我仿佛看到,一位如《沙家浜》里的阿庆嫂一样的女子立于我眼前。枪藏哪儿?水缸;子弹呢?油毡扎紧,置于旱厕、猪糟、草灰堆;怎样掩护革命者撤退,机智周旋……陈宝英,这位生长于乡野之间却有胆识有计谋的奇女子,对她的赞扬无需那些华丽的辞藻,因为她有着最质朴的心灵,她是我们应该仰望的英雄。

参观“游氏宗祠”——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同样令人震撼。游氏家族先辈的故事伴随着龙车村的红色革命故事,一遍一遍地被重复,被千万人传颂。走进朱德旧居“沂远宅”和邓子恢旧居,听完先烈的红色故事,感慨于这条无数人用生命与鲜血铺就的信仰之路,有着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青年才俊无私无畏坚持,才走向最终的光明。满墙的照片,便是满墙的英雄,端详着他们,心中的那股正气油然而生。

抬眼间,你会发现龙车村里有不少树,它们或排一排、或三五株,像傲然耸立的士兵。这里的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伟岸、正直、质朴,像极了曾在这里战斗的人们,他们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傲然挺立守卫着自己的家乡。这样枝枝叶叶团结一心,力求上进的树,也像极了在今天的龙车人,他们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

徜徉龙车村,你还会发现,曾经被先烈的热血浇灌的这片热土亦不缺乏温和。它折射出迷人的红色之美,一直会留存于我的心中永不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