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仕科:好山好水才有好甲鱼


□ 詹鄞森

近日,笔者来到一脚踩三市、一鸡鸣三县的漳平象湖长塔村采风,惊异于原村支书詹仕科近30年专注于养鳖(甲鱼)这一件事,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甲鱼专业户、甲鱼专家。詹仕科说起生态养殖甲鱼的故事,如数家珍,他感慨最深的就是,只有好山好水,才能养好甲鱼。

詹仕科当了10年的村支书,他搞过传统种植,当过泥水工,到广东打过工。一次,他与广东老板在餐馆用餐,发现一道甲鱼汤就近百元。他想,老家山清水秀,溪水潺潺,养殖甲鱼得天独厚,何不回家搞甲鱼养殖?

1995年,詹仕科带着多年打工攒下的积蓄,回乡投入甲鱼养殖。他向邻居租用2亩地建了6口鱼塘,用砖墙水泥砌好围栏,又买来 2000 多只小甲鱼,开始试养。结果当年冬天,就死了上千只甲鱼。

“原来,要把甲鱼大小分开、公母分开,才好养。一口池里,要按1比6公母搭配,交配时公甲鱼爬在母的背上,咬住脖子,四脚抓住龟背,母甲鱼受了伤,很快就死了。”他每天蹲在养殖场,观察、琢磨,摸索科学规律。

他发现,甲鱼在清明期间苏醒、开始投喂食物,5-7月是发情、生蛋季节,甲鱼最喜暖和天气,会爬到晒背台晒背,补充维生素,进入立冬,甲鱼就冬眠了。

后来,他租了15亩池塘,将山溪水引入塘中养鳖,采取轮放轮养模式,每年存塘3.5万只甲鱼,年出产甲鱼1万斤左右,产值大约在8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

在他家院子,一桶桶成品鳖,正准备运往厦门等地销售。他说:“我们是利用林间溪水养鳖,按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生态养殖。虽然生长期长,但鳖的品质好,都是养五六年才出品,虽然售价较贵,还是畅销闽南和广东等地,他们作为礼品送人。”

“养甲鱼有很多诀窍,要控制池塘养殖密度。养殖场要建在山脚溪水边,便于不断地换水。水质既不能太清,也不能浑浊,还要添些浮萍,适当降低清澈度。”詹仕科说,“农场劳动力主要是我们家庭3人,常年雇工2人,更多的是季节性临时工。几十年来,我们每天定时巡塘,及时了解甲鱼生长活动、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

詹仕科还尝试新的养殖技术,即采取鲢鱼、鲤鱼、鲫鱼和甲鱼混合养殖的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甲鱼生长。他说,养殖其他鱼类,能给甲鱼提供饲料,改善水质,又能减少甲鱼病害。

“如今,我们以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为契机,完成了市级创建、商标注册等,以生态养殖甲鱼为主,建设潭边甲鱼家庭农场,在原有15亩池塘基础上,利用周边山地种植油茶、花卉苗木等,规划建设120亩,建成池塘28口,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带动周边农户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模式,紧紧围绕优质生态环境做好文章。”今后,詹仕科将进一步制定完善生态甲鱼的养殖流程,力求创新,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结合起来,打造成集养殖、种植、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家庭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