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水土流失区 今日生态惠民地
——长汀县水土流失区治理新成效
□ 通讯员 陈天长 沈金贵
13日,冬日的早晨已有些暖意,长汀县策武镇当坑村永隆桥附近生态步道上满是早起健身的村民。据了解,当坑村是过去水土流失重点区,经过多年的治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长汀县紧抓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5个、福建省唯一)的契机,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突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原水土流失区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促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黄泥地变高产田
夯实增收富民基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长汀水土流失导致生态严重恶化,在重度水土流失区陆续出现了赤岭、朱溪、露湖等一批荒凉萧索条的村落名称,流传着“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河田哪里穷,朱溪罗地丛”“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等民谣。如今,站在位于河田镇的万亩良田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坦宽阔的田野,孕育着无限生机。全国种粮大户付木清说,40年前,只要一下雨山上大量的泥沙就会随着雨水倾泻而下,淹没农田、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只要连续干旱,黄泥田马上就干裂,庄稼都活不了。现在,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水稻亩产以吨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吨良田”。水土流失治理,让原来的黄泥田变成了高产田,让群众增收致富有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长汀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已达38.5万亩。
绿起来到富起来
构建生态产业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长汀着力巩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推动与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以坚定的步伐在绿富共赢的路上稳步前行。一是探索推进碳汇交易。以被列为水利部水土保持项目碳汇核算试点和全省林业碳中和试点县为契机,正在推进5万亩碳中和林交易,让水土保持林成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二是培育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松林改造遗留的松树伐蔸,以长汀县鸿鑫食用菌有限公司为龙头,出台《长汀县茯苓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筹措300万元,成立长汀县绿色经济生态健康产业研究院,新种植茯苓2.48万亩,累计4.07万亩,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茯苓种植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竹业、油茶、花卉等传统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七大特色产业格局。烟叶种植面积6.74万亩,水产品产量1.0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0.8万亩,槟榔芋种植面积6万余亩,现有河田鸡全产业链企业5家,槟榔芋加工企业29家;新认定县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1个,省级支持“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约达89亿元,其中县域农产品上行31.28亿元。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创建“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扎实开展森林养生城市、森林康养基地等创建活动,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原重度水土流失区南坑村、中复村、三洲村等一批乡村振兴试点村成为乡村旅游热门目的地,去年以来,成功入选省级森林养生城市,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森林康养基地3家,新增森林人家2家,共接待游客473.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59亿元。
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
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结合两治一拆、“五个美丽”创建等行动,在原水土流失区打造“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田园牧歌·七星闪耀”两个“跨村联建”原水土流失区乡村振兴示范片,依据不同类型治理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示范点,并串点成线,让示范点成为乡村旅游增收点、生态文明现场教学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目前,已创建美丽乡村庭院919个、美丽乡村微景观385个、美丽乡村小公园81个、美丽田园12个,因地制宜建成美丽水乡渔村(涂坊镇溪源村)、美丽休闲乡村(濯田镇寨头村)、美丽森林人家(童坊镇彭坊村)、美丽民族村寨(古城镇丁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