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沙溪暖
□ 陈文东
元沙,漳平市永福镇的一个建制村,因其地处元沙溪畔而得名。元沙溪,像一条无意间飘落的锦缎,在晨昏霞光映照下,五光十色,曲曲折折,从村庄的西北角向东南方蜿蜒流淌,不大也不小,灵动而温暖。
一提到元沙村,我脑海里立马出现三个清晰的概念:朝天岭、插花地、基点村。
先说朝天岭。朝天岭,单看这名字,就已经够吓人了。据《方舆纪要》卷99“南靖县”记载: “朝天岭在县西北百余里,山最高耸,四时云雾接天,当漳平、龙岩两县界”。朝天岭是永福镇往元沙村途中的一座大山,海拔1047米,风光秀丽,山峦峻峭,岩石奇特,丘壑幽美。站在朝天岭上,放眼望去,元沙村近在咫尺,它断崖式地沉落在山脚之下,仿佛纵身一跃,便可到达。翻越朝天岭,你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九拐十八弯”。车子往前行驶,一直是下坡、下坡、又下坡;拐弯、拐弯、又拐弯,感觉没有个尽头。据说:以前路况差的时候,大城市来的司机,行车至此就不敢再开了,总是请当地司机帮忙把车开到坡底,然后再自己上路。之后路况改善,应该没有这个情况了。朝天岭位于元沙村北部,是村庄的坚固倚靠,同时又是阻隔北方寒潮侵袭的有利屏障。元沙村也因此成了“前有照,后有靠,有福有禄自来到”的风水宝地。
再说插花地。元沙村的插花地是一道特有的风景线,美丽极了。如果你的面前放着一张漳平地图,你会发现:漳平的地形像是一个“右脚掌”,脚趾头朝北,脚后跟朝南。元沙村就在脚后跟的突出部位,东面与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接壤,因此形成长长的边界线。这里的插花地特点是: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似七零八乱,却又界限清晰。行驶在“桂(林)月(水)线”朝天岭路段,车载导航会轮番提醒你:“进入龙岩界了”“进入漳州界了”。之前手机漫游费计费时,一不小心就中枪。十多年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到元沙小学调研六七次。饶有兴趣的是,元沙小学是一所“跨地市建设”的学校,学校新建教学楼,有一小块土地属南靖县所有,于是每年向当地的月星村支付象征性租金。从学校门口往村部走去,不足50米的小街道,却穿行在两个地市之间,永福镇元沙村与和溪镇月星村的房子不规则地交错在一起,有的肩并肩,有的背靠背,唇齿相依,紧密相连,必须凭门牌号方能辨别。有一次,我们到原党支部书记陈龙辉家走访,他说:围墙内的地是他的,周边的农田和菜地都是南靖县的,连他家门口的路也是南靖县和溪镇修的。真是“任它风水怎么转,一脚踩着两个县。金银铺地谁人识,翰菀生香世代绵”。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个村的界线如此复杂,村民们却能世世代代风雨与共,和睦相处,有着水的包容。
最后说基点村。漳平市省定革命基点村(含自然村)31个,其中整个建制村被评为革命基点村的9个,元沙村是其中之一。2022年10月15日,漳平市作协、漳平市老促会前往永福镇元沙村,联合开展“红土新韵 印象元沙”文学赋能乡村振兴采风创作活动。老支书陈大鑫专程从厦门赶回来,给我们当了一回义务讲解员,文友们很是感动。在参观了竹下自然村红军地下交通线障碍楼——进南公楼遗址时,陈大鑫告诉我们,该楼地处交通要道,是红军战士南下南靖、北上龙岩的必经之地,在那个血雨腥风的烽火年代,自然成了敌我两军誓死争夺的重要据点。一次,由于敌众我寡,眼看该楼就要落入敌手了,楼主人情急之下,索性一把火,把整座楼给烧了,120多个房间顷刻化为灰烬,为保护红军作出了重大牺牲。在飞益公厝(竹下厝)南福区委苏维埃旧址,我们了解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岭下、适榕、元沙、古溪等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了解到邓子恢、郭滴人、张鼎丞、谭震林、魏金水、伍洪祥等同志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过、生活过的事迹,从而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是,1932年4月,在元沙村万善庵宣告成立的红色娘子军——南福区妇女游击队,在游玉春、张瑞娘、林金銮等领导下,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她们积极支援革命、参战、保卫红色政权、慰劳红军、巩固胜利果实、与敌人和封建势力作斗争,为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以她们的生命和鲜血,为闽西红色旗帜增添光彩。在圳口革命烈士纪念亭前,文友们驻足,凝视,默哀。48名烈士名字熠熠发光,“人民英雄千古美,革命烈士万世芳”“耿耿丹心垂宇宙,巍巍功业泣山河”,几副对联,寥寥数语,饱含着永福人民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热血记忆和深切的感恩怀念之情。
英名垂青史,遗志展宏图。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元沙村党支部书记陈小丽信心满满地展望了元沙村的美好愿景: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依托当地依山傍水的良好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规模化、标准化推进毛杜鹃、红花檵木、罗汉松等地被苗木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村共种植绿化苗木350亩,最低产值每亩可达5万元。苗木经济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兴旺,也为群众就业务工、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元沙村,将以更加美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里相信,奇迹,就一定会发生的。元沙村,等待你壮丽的水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