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万亿元——

流动性合理充裕润泽实体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其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满足货币信贷增长对中长期流动性需求的常规手段。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已于近日落地,加上今年4月落地的首次降准,两次降准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超万亿元,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约7.8%。

专家认为,适时适度降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为稳增长提供适宜流动性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降准有以下三方面作用: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在专家看来,央行此次降准传递的主要信号之一就是为稳增长、宽信用、降成本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以来,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同比连续保持多增态势。即使10月份金融数据整体表现疲弱,但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依然增加4623亿元,同比多增2433亿元,延续了8月份以来的良好势头,这意味着企业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在持续回暖。而此前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出,将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降准的背后依然是偏弱的基本面和年底前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发力的需要,宽信用需要宽货币的配合。

“考虑到四季度经济在全年中分量最重,是巩固经济回稳向上的关键时点,需要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提振信心。”温彬表示,在当前物价、汇率压力阶段性缓解之时,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相机抉择、适时调整,通过降准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发力,对于稳增长保就业意义重大。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有助于保持四季度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自央行宣布降准以来,市场对于资金未来的预期已有所改善。而随着降准的落地,具有市场资金面风向标意义的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近期已出现下行趋势。Wind数据显示,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股份行)12月5日为2.45%,较前一个交易日下行0.05个百分点,相比11月23日这一下半年以来的最高值下降了0.1个百分点。

“进入11月以来,市场资金面确实出现偏紧态势。此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落地、专项债结存限额集中发行等吸收了大量流动性,叠加防疫政策优化以及稳地产政策发力等影响了市场预期,市场利率持续攀升。”温彬表示,截至11月中旬,同业存单、国债收益率等都升至近几个月最高水平。债市利率的快速上行引发了理财赎回潮,“产品赎回—被迫抛售—净值下跌—产品赎回”的负反馈过程,使资金面进一步收紧。温彬分析认为,从金融市场角度看,降准为金融市场运行提供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对于股市债市的影响,专家认为,降准有利于推动经济回稳向上,经济基础决定了股市长期的表现。在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看来,降准落地有利于改善资金面,对债市中短端的利好更加明确,有望带动此前因资金面收敛而大幅走高的短端利率进一步下行;资金面担忧缓和对长端也有利,但在稳增长政策力度加码、宽信用预期升温扰动下,长端利率下行阻力较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10年期国债利率将在2.75%—2.85%之间震荡。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不变

降准落地后,接下来是否会降息?货币政策下一步如何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话题。

“作为近年来少数几个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虽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一直保持稳健的基调不变,并未超发货币,未实施‘大水漫灌’等宽松手段。”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而且我国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通胀形势温和可控,未来通胀压力并不大。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8%,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未来降准还有一定空间。

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近年来,稳健货币政策不仅有总量上的支持,也有结构上的特色。

专家认为,此次降准虽为全面降准,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就此转向。未来,央行将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支持实体经济,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经济日报 记者 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