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防英雄话闽西
□ 邱德昌
一
闽西地区最早涌现的海防英雄是潘念,长汀三洲人,是目前史载最早的海防重镇的军事总兵官。南宋端宗年间(1276—1278),他率义兵至江西省寻乌县剿寇有功,封为光禄大夫,后镇守闽粤交界广东南澳岛,官至总兵(加一级)。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潘念率南澳总兵府的全部兵马起兵抗元,从南澳岛转战到潮州、惠州、东莞、广州。到了元代,连城县出了个李文庆,其幼读诗书,身材魁梧,骁勇异常,元至元年间(1264-1294),爪哇人袭击福建东南沿海,滨海一带受害者众,元朝令福建行省派兵征讨,李文庆立即投身入伍,在连城招得勇士千余人,随江西左丞高兴征战南海,平定了爪哇,立下军功,授总管一职。后来连城县盗贼四起,朝廷赐金牌统军,回县镇守。
明万历年间,龙岩县人王命璇出任广东巡抚,时葡萄牙人的航船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我国东南沿海。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由,向明朝地方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驻留,之后迅速聚集成村,并设立管理机构,图谋长期霸占澳门。王命璇果断应对,下令增设澳门参将处,作为管理澳门地区防务的军事机构,奏请朝廷征调能征善战的“西山之兵”防守澳门。他还颁布命令,规定外国船只除在指定日期可以进入广州进行贸易外,其余时间一律不得靠岸。他还根据广东沿海的地形,周密设置炮台和防兵。王命璇主政广东五年多,巩固了东南海防,让觊觎我国东南海疆的荷兰、葡萄牙人有所忌惮,不敢轻举妄动。
万历四十七年(1619)四月,海盗许彬老、钟大番、余三老等在海丰白沙湖港抢劫来往商船和渔船,王命璇及时向朝廷奏报并着手歼灭海盗战役,檄令碣石卫水军及时将这些海盗歼灭,使这条从福建通往广州的必经之路恢复正常的海上正常运输。清嘉庆年间,永定县仙师乡西洋坪人马琳任广东香山水师总兵,后两次担任南澳总兵。任职期间,治军严饬,尤重训练,每出海巡哨,身先士卒,从此将士无不爱戴,乐为用命。其管辖区内,治安长期良好。他64岁仍然经常率部巡海,有一次突遇飓风狂袭,漂流多时才得返回,因此得疾去世,清廷特予褒奖,下令将其事迹载入国史。连城四堡人邹云亭乾隆年间任福宁府(今宁德市)守备。他目睹海疆频频受海盗骚扰,在任守备期间,为保海防,积极培训大批文武守备人才,海防人才后继有人,政绩卓著,海境安宁,深受百姓爱戴。上杭人钟宝三,是将门之后,曾任金门镇右营守备,清剿海盗有功,升任海坛总兵,之后,功擢升厦门水师提督、浙江宁波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是封疆大臣的重臣,管福建、台湾水师。清同治武状元上杭人丁锦堂,任代理南澳总兵,授振威将军衔,他出任南澳时,汕头已增辟为通商口岸,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
在近代的水师阵营中,闽西也涌现出不少英雄豪杰。如上杭旧县人陈桂明,光绪年间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任北洋海军管带,后升游击。他所领导的舰队作战勇猛,成为海军中的一支劲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之战,他率舰在鸭绿江与日舰作战,身先士卒,竭力督战,首战重创日舰,并上传捷报,但后因援兵不继,军舰被增援日舰包围击沉,全舰官兵以身殉国。另有一些客家人走出闽西,为沿海海防建功立业,如连城芷溪杨仕荣,于清康熙后期携妻及幼子杨兰起,旅榕开基,其后裔人才辈出,文武兼具。《闽西杨氏族谱》记述,在清朝乾隆中期至同光间100多年的时间里,福州杨氏出了进士12人,举人12人。
二
明代中国商品经济发达,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带经济繁荣,引来众多倭寇和海盗。这些倭寇和海盗,烧杀掠夺,给沿海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朝廷急令沿海省开展抗倭军事斗争。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俞大猷从浙江调任福建总兵官,大量招募福建民众以补充军力。《龙岩县志》记载:“张成颛,字石川,以勇敢闻。嘉靖间,匪吕细、邱赤等,肆扰居民。成颛先后擒贼,嗣总戎俞公征潮,以乡勇从征有功,授把总职,龙头寨曾东田作乱,复率白土乡兵,随海道周公讨平之。”俞大猷守漳汀和任福建总兵官时,在闽西征集许多像张成颛那样的讨倭寇勇士。史载他共征集漳州府与汀州府的士兵达六千人,俞大猷还写信给朋友,称从龙岩永福等地征用的兵最为勇猛。
其实早在明初,龙岩龙门赤水郑氏一家七代前赴后继抗击倭寇的事迹,广为传颂。据赤水《郑氏族谱》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举义军,公首创谋从,毅然执戟,远涉沙漠,调镇广粤,北驱元,南防倭,公天性之忠勇不可诬矣。”洪武八年(1375),在龙门赤水开基祖的郑癸轻调到惠州卫所,任左营千总抗击海上倭寇,其后裔继承祖业,郑细弟、郑文受、郑尾仔、郑本贵、郑钦汶、郑以坚、郑奇槟7人官职世袭,均为六品千总军官,继续在惠州卫所打击倭寇,人称“七代八员抗倭卫国”,家族经历11位皇帝计275年,可以说是伴随整个明代王朝,都在抗倭卫国,堪称抗倭世家。明代的泉州崇武,在海上的运输地位很高,朝廷设了千户所。漳平县永福人邓仕安,因战功卓著而升崇武镇千户。志书称,他从政勤勉有功,是在任上去世的,死后被赠武毅将军,葬在崇武的大石头,后来泉州人为纪念他,称这个地方名为将军墓。明嘉靖年,漳平人陈九礼中武举,先是在龙岩千户所当把总,征战有功,升安远将军,行都指挥使权力,后镇守南澳岛和漳州重要港口悬钟港,这两个港口均为明清两代东南海防的军事要塞,陈九礼在这一带追随俞大猷打击倭寇,保境安民。
嘉靖间长汀人熊缨,担任浙江青田县丞,时倭寇猖獗,熊缨倡议筑城备战。清《汀州府志》记载:“缨擘画匡令所不逮,期年城竣。倭拥众万余突围龙津。云梯相持八昼夜。缨募勇士宵渡。纵火焚其栅,以奇兵掩击,倭大溃,青民立祠祀之。”熊缨能文能武,善于用兵,大败倭寇,保得一方平安,百姓给他修建了祭祠以资纪念。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长汀人王月,统兵征倭,与倭寇鏖战于宁德石壁岭蓝桥头,战功赫赫,在一次战斗中,以少数兵力战众倭寇,为救护众将领而阵亡,朝廷下诏,赠立忠勇祠以祀。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进犯浙江,上杭人赖荣华奉召,任百户长,守卫嘉善县。一日,日倭突至,官兵来不及用餐,其他将官都在观望自保,只有赖荣华挺身而出,空腹率兵接战,孤军突入,与倭寇决战,结果为倭寇的炮火击中,坠水而亡。他死后,朝廷追谥他“忠勇”,升他为副千户,并建祠供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