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片绿叶富一方百姓


□ 融媒体记者 赖韦元 通讯员 陈俊毅 刘素惠
入冬已久,早就过了茶叶采摘的季节,但在漳平市南洋镇梧溪村的奇霖茶厂里仍然一派繁忙,十多名穿着整治工作服的妇女正在熟练地包茶,压饼、包纸、盖章……一气呵成。茶厂老板张奇尧告诉记者,他自己家种了70多亩茶,还向其他农户收购茶青来做茶。今年天气干旱,才做了1.1万斤茶叶,往年正常每年做茶约1.5万斤,年收入超过百万。此外,他根据自己独特的制茶工艺,还申请了“水仙珠”“漳南珠”两个商标。
茶乡因茶嬗变
漳平水仙茶是漳平本地特有的茶叶品种,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其品质珍奇、气香味爽而深受各地茶友们喜爱。近年来,漳平市加大水仙茶发展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土壤、气候等资源,建设高效安全标准化生态茶园,兴办规模化初精制加工厂,研制开发新系列产品,引导茶农发展无公害生产,进一步推动漳平水仙茶茶产业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驱车行驶在南洋镇,随处可见茶企招牌,这里有生产水仙茶饼的茶农、茶企1200多家,是名副其实的“水仙茶之乡”。在集镇中心的天星茶厂里,沈天星正在冲泡自制的秋茶,空气中飘着淡淡兰桂香。抿一口茶汤,香气瞬间在嘴鼻间蔓延,茶汤入喉,清爽回甘,回味无穷。“我从18岁就开始种茶制茶了,可以说一辈子和水仙茶打交道。”就着一杯清茶,沈天星聊起了他与漳平水仙茶的故事。
沈天星的父辈世代种茶,当时,老一辈茶农需要挑着制好的茶叶四处叫卖,换取微薄收入,一斤茶叶均价就2元左右。上世纪90年代初,漳平水仙茶迎来第一轮发展,沈天星便回到南洋种茶。当时的种茶制茶水平一直无法提高。为了做出好茶,他不断摸索实验,并把每一次制茶经验都记录到日记本里,慢慢总结了一套水仙茶种植、制作方法。
2007年,茶界泰斗张天福来到南洋镇,对漳平水仙茶特点品质给予高度评价。他来到天星茶厂,就水仙茶制作工艺方面给予指导,让沈天星受益匪浅。他对制作工艺进行改进,茶叶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在2012年龙岩市首届农产品展销会中,他制作的水仙茶包揽茶王赛8个奖项中的7个。他的茶得到了市场认可,每年销售水仙茶收入超过30万元。
在南洋,像沈天星这样的茶农还有很多。20多年来,漳平水仙茶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洋镇从一个贫困乡变成了家家户户有稳定收入的种茶大镇,进而辐射带动了周边新桥、溪南、象湖等乡镇的群众纷纷种植水仙茶。目前,漳平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茶农2300多户,年产量约6000吨,农业产值5.5亿元。
生态种茶保障品质
为保障茶叶质量安全,漳平市突出以生态方式建设茶园,茶园建设逐步形成了“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建园格局,并全面推广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同时,引导茶农以绿色综合防控手段防治病虫害,应用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措施,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据统计,2022年南洋全镇茶园推广有机肥面积超过95%。南洋镇农技站站长林赞煌告诉记者,市质检所日前对收取的201份漳平水仙茶茶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茶叶样品均未检测到农药残留。漳平水仙茶多年来已完全达到“零农残”的标准。
在茶叶质量管控方面,今年,漳平市农业农村局推行投入品登记备案和实名购买制度,提升茶园投入品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实行源头赋码、标识销售。截至目前,南洋镇已有近300家茶叶食品生产主体入驻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并新建生产档案,茶叶上市均已贴上自己的专属“身份证”,扫码可知“前世今生”。
传统与创新融合发展
随着茶叶的丰收,南洋镇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一派忙碌景象,企业负责人张士杰夫妇正忙着操作8台真空包装机,对茶饼进行真空包装。茶农送来的100多斤茶饼,不用1个小时就包好了。
张士杰是南洋本地人,曾经在龙岩技师学院学习机械加工。2004年,在外打拼的张士杰回乡创业,他发现当地水仙茶包装还是用人工,既费力又费时,于是,他通过所学知识,购买并改进了一批茶叶真空包装机,没想到效果不错,受到了当地茶农的欢迎。
“以前用人工包装,一个人一小时差不多包3斤茶叶,现在每台机器1小时可以包15斤,而且包装出来的茶叶更规范精美。”张士杰介绍,目前,他已研制成功水仙茶饼压膜造型机,可以进一步减轻水仙茶包装人工成本,提升茶叶品质。
“漳平水仙茶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将通过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推动水仙茶产业新发展。” 南洋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项目带动,通过种茶制茶体验、茶艺表演培训等茶事文化活动,推广茶文化,特别是中小学生茶文化传承发展。同时,要最大程度保留水仙茶制作传统工艺,留住漳平水仙茶的传统味道。
对此,漳平水仙茶传统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张兴裕也表示赞同。他说,漳平水仙茶制作工艺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标准。目前,我们借助现代科技可以改变温度和湿度,做出更好的茶,这是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接受。所以只要用心、认真制茶,就能做出好品质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