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金融助力释放消费潜力
刚刚过去的“双11”购物节,消费金融行业热度持续升温。银行消费贷利率继续调低、信用卡提高额度、机构推出支付特惠活动、分期消费平台支持免息分期……一系列促销活动,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便利,推动消费金融驶入快车道,也对激发消费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具有积极意义。
助力消费活动
各类大大小小的购物节展现了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近期,伴随着电商平台“双11”购物节的开启,金融机构也拉开了金融促消费的帷幕。
支付让利是金融促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记者了解到,“双11”前后,多家银行联合美团,通过支付让利等优惠活动,助燃居民消费“烟火气”。
降低消费贷款利率是金融促消费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消费贷款利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截至目前,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国有银行消费贷款利率已降至3.85%附近。此外,作为金融促消费的重要力量,各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双11”期间纷纷推出消费贷款利率折扣活动。
在金融促消费作用下,消费潜力正不断释放。分期乐商城公布的“双11”狂欢购物节数据显示:从10月24日20时至11月11日12时,分期乐商城累计成交额为去年同期的206%,成交单数、成交用户数分别为去年同期的176%和157%。“在定金膨胀优惠作用下,今年预售成交订单比去年增长3.5倍。”乐信副总裁、科技零售事业部负责人阎姝说。
创新服务模式
近年来,消费信贷规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获得普惠型消费贷款。麦肯锡报告认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将保持稳健发展,预计2025年底市场规模将增至约28万亿元。
今年4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商业银行、汽车金融企业、消费金融企业等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丰富大宗消费金融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发展,消费金融与金融科技将进一步深度融合,从而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服务实体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实践中,消费金融公司不断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金融创新促进消费升级发展态势。
今年3月份,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金融机构要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消费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方面正发挥出积极作用。例如,针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以及产业基地、园区中工作的新市民群体,中原消费金融推出线下大额贷款产品,通过专属客户经理服务为新市民提供更高额度金融服务。
做好权益保护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消费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
为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今年8月份,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投诉问题整治的通知》,提出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压紧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严厉打击非法代理黑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四个方面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消费金融从业机构应充分应用金融科技,加强对消费者需求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提升消费信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实践中,金融机构在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中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的力量。
打击和防范诈骗、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也是金融机构的应有之义。为了更有效打击电信诈骗。马上消费与国家反诈中心建立良好的警企合作机制,并持续开展防骗反诈科普宣传教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科普活动,呼吁民众远离诈骗,保护个人财产安全。
董希淼表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普及消费金融知识,提高消费者发现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并为其提供完善的维权渠道。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
(经济日报 记者 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