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工从闽西走来


图为位于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的兵工厂旧址——务本堂。 胡家新 摄

□ 林添茂

人民军工从闽西走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从建立中央苏区第一个兵工厂——山塘兵工厂开始,发展到闽西兵工厂、闽粤赣军区兵工厂、福建军区兵工厂,最终成为中央兵工厂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人民军工创建、发展和壮大历程,成为人民军工的孕育地、军民融合的重要策源地和军工精神的发祥地。

闽西人民军工事业创建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初创阶段(1927年9月—1930年8月)。这一阶段,闽西先后建立了龙岩山塘兵工厂(1927年9月),永定邹公庙兵工厂(1927年10月)、湖雷兵工厂(1927年10月)、陈东广圣庙兵工厂(1927年10月)、西溪兵工厂(1927年10月)、高陂老虎坑兵工厂(1928年春)、堂堡赛智兵工厂(1928年夏),上杭官庄园坑兵工厂(1929年9月),长汀南阳区苏维埃兵工厂(1929年10月)等,以打造大刀、长矛和土枪、土炮为主的至少9座有一定规模的兵工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较早建立的一批军工生产基地。

第二阶段为发展壮大阶段(1930年8月—1934年10月)。这一阶段,闽西人民军工生产从分散逐渐走向集中。1930年8月,闽西兵工厂的设立,标志着闽西人民军工事业进入新的发展壮大阶段。1930年12月,闽西兵工厂改名为闽粤赣军区兵工厂。随着战局的变化,1932年3月又更名为福建军区兵工厂。1932年6月,福建军区兵工厂抽出大部分人员和设备与中革军委设立的江西官田兵工厂弹药科合并,成立中央兵工厂——银坑弹药厂。

第三阶段为分散坚持阶段(1934年10月—1937年7月),这一阶段,福建军区、新杭、新汀杭苏维埃、永定县苏维埃等兵工厂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闽西军工人员跟随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转战大江南北。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的建立,闽西军工生产又得以赓续,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山塘兵工厂。1927年9月,郭滴人、廖全庆、廖秀考等在龙岩县(今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廖氏祠堂“务本堂”创建兵工厂,这是闽西乃至后来中央苏区的第一个兵工厂。初创时期,兵工厂有10多名工人,其中刘益和等5名制枪师傅是从广东请来的,主要生产梭镖、大刀、土铳、单响枪等。1930年8月,山塘兵工厂的人员、设备并入闽西兵工厂。

闽西兵工厂。1929年红四军入闽后,随着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军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急需大量的武器弹药。1930年8月,中共闽西特委决定在龙岩县龙门湖洋陈氏宗祠建立闽西兵工厂。山塘兵工厂将人员、设备迁入湖洋闽西兵工厂。同年12月,迁往永定虎岗。

闽粤赣军区兵工厂。1930年12月闽西兵工厂迁往永定虎岗虎西坑边的太丰楼后,改称闽粤赣军区兵工厂,隶属于闽粤赣边军区司令部,毛泽民任厂长,陈进兆任副厂长。兵工厂下设子弹股(后升格为科)、刺刀股和修枪组、打铁组、木工组3个生产小组,开始有工人60多人,后发展至100多人。主要任务是修理机械,利用旧子弹壳翻造新子弹以及造手榴弹等,以供应红军和赤卫队。邓子恢、罗瑞卿、萧劲光、邓毅刚等地方和部队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兵工厂,经常到兵工厂视察。1931年8月虎岗失守后,闽粤赣军区兵工厂经上杭白砂迁往长汀四都。

长汀四都兵工厂。1931年8月,闽粤赣军区兵工厂从永定虎岗迁往长汀四都村,称四都兵工厂。陈进兆任厂长,赖辉照任副厂长。全厂有工人140多人。设备有一台旧式车床、一台制子弹壳的机器等。主要制造子弹、三刃刺刀、枪托、毛瑟枪、马尾手榴弹、地雷等。1932年3月,迁至长汀南阳(今属上杭县),改称福建军区兵工厂。1932年6月,福建军区兵工厂抽出100余名技术工人,由赖祥瑞带领迁往江西,与官田兵工厂弹药科合并,成立中央兵工厂——银坑弹药厂,余下的30多名留厂人员继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