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金融在这里起步


1931年10月23日,闽西工农银行随闽西苏维埃政府搬到长汀县城,设于兆征路。图为闽西工农银行在长汀县城的旧址。

□ 符维健

闽西工农银行,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革命根据地成立最早、制度最完善、覆盖区域最广、开办时间最长的,以闽西苏维埃政府为主导,由广大工农大众参与的第一个股份制银行。其所制订的《闽西工农银行章程》,成为红色金融史上首部“银行法”,开创了中国革命金融法制的进程。

闽西苏区建立初期,金融市场非常混乱,不仅有国民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有军阀、资本家发行的钞票,还有大量杂洋等劣质银币充斥市场,且银价极不统一。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对红色区域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严重地影响了苏区人民经济生活的稳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扩展,闽西大地呈现出“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为保护群众的土地革命果实,保障革命根据地在经济上的独立自主,稳定物价和金融市场,在合作社经济基础上,迫切需要开办自己的银行,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1930年9月,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指出:“目前为要调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以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唯一的办法是建立闽西工农银行,各县设分行”,接着,闽西苏维埃政府发布了《关于设立闽西工农银行》的第七号布告,大会采纳并通过成立闽西工农银行的决议,推举阮山、张涌宾、曹菊如、邓子恢、蓝维仁、赖祖烈、黄维仁7人为银行委员会委员,阮山为委员会主任。

经过短期的筹备,1930年11月7日,闽西工农银行正式营业。闽西工农银行颁布了苏区最早的银行组织纲要《闽西工农银行章程》。《闽西工农银行章程》确定了“调剂金融,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实行低利借贷”的银行工作方针,规定了存款、放款、汇兑、买卖金银、发行纸币、兼营储蓄事业等营业范围。这天大街上搭起彩门楼,银行忙得不可开交,收兑首饰银器,兑换现金,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闽西工农银行共发行股票20万元,每股按1元(大洋)为单位(不收纸币,金银器可折算大洋)。各级政府、工会、部队组织募股委员会动员广大军民募股。连广大妇女都拿出身上的金银细软购买股票,一时间,闽西苏区出现一股购买股票热潮。

闽西工农银行成立后,发行了三种面额的货币,分别是一元的银圆券和一角、二角的银圆铺币券。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5月红军攻占漳州,缴获战利品及筹款100多万元,金银运回长汀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举办金山银山展览,用实物向群众说明闽西工农银行货币发行具备可靠的储备基金,使苏维埃货币在群众中的信誉大增,稳定了币值,统一了货币流通。

1930年末,龙岩县城陷落,闽西工农银行跟随闽西苏维埃政府转移,先后辗转永定虎岗、上杭白砂、长汀涂坊、长汀城关等地。1931年11月7日,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同时,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任命毛泽民为行长。1932年2月1日,国家银行正式开业,六名工作人员中,三人来自闽西工农银行;所开办的业务也与闽西工农银行相近。因闽西工农银行是股份制银行,所以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予以保留。原发行的纸币与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共同流通了一个时期。直到1935年春,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后,闽西工农银行完全停业。

闽西工农银行存在了短短四年多的时间,为稳定苏区金融、巩固工农政权,发展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建设闽西苏区乃至中央苏区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输送了一批红色金融专业人才,积累和提供了丰富的办行经验,闽西成为共和国金融的摇篮。